開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2歲。
我現在要來說起他們。那是上海美專校友們的集體記憶,也是我私人珍藏的青春記憶——此刻我不知是懷想長輩或回望一群年輕人:70年代初,他們在我眼裡都是氣宇軒昂的“大人”,現在想來,他們當時的平均年齡不過二十五歲上下,真正年紀輕!
現場逸飛
20世紀60年代末期,陳逸飛經常在上海、北京的市區當街往牆上畫毛主席的油畫頭像,陳丹青看到的那一幕只是其中的一回。時間很快進入70年代,陳丹青以一個知青的身份在迷戀著油畫,而陳逸飛一邁進70年代就在“走鋼絲的感覺”中創作了著名的油畫《黃河頌》。陳丹青在江西的鄉下插隊,一旦有機會返滬探親,自然就很關注陳逸飛及其畫家群體。
第十六章 陳丹青筆下的陳逸飛(2)
沒有雜誌、沒有媒體、沒有電話、沒有網路,那年月所有訊息不脛而走——下一波“油畫震撼”是在1971年,我已是一介知青,從贛南山溝流竄回滬,立即得知上海灘頭條“油畫新聞”:根據1969年創作的鋼琴協奏曲《黃河》,由張春橋、姚文元主政的“上海市革命委員會”重點組織創作同名油畫系列,嚴國基畫第一樂章“黃河船伕曲”、陳逸飛畫第二樂章“黃河頌”、夏葆元畫第四樂章“黃河憤”……訊息確鑿:“黃河”系列的創作地點就在外灘附近的解放日報報社。
陳丹青先是知道陳逸飛他們正在創作黃河系列,陳逸飛畫的是《黃河頌》這個章節,然後打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