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賓漢”。博韋反對美國經濟模式和生活方式主導的全球化,認為我們所處的星球不是商品,法國有選擇自己傳統生活方式的權利。世界上除了跨國公司外,還有我們這些普通百姓,各國政府不能只充當跨國公司的代言人。
在法國工作期間,我與法各界群眾均有不同的接觸,本人也曾有幸與博韋先生共進午餐,聽其介紹過他自己的全球化觀點。他認為人不應該成為商品,要充分重視食品安全,不能發展轉基因食品,特別反對在法國倡導美式快餐。應該說,在很大程度上,博韋的言行反映了法國人對始於上個世紀90年代盪滌世界各個角落的全球化浪潮的一種由衷的不安全感。法國在冷戰結束後突然發現,法國傳統的經濟模式、生活方式、法國文化、法語乃至法國的國際影響力均受到美式自由經濟空前的挑戰。法國人看什麼都不順眼,他們從內心深處感到,世界越來越脆弱,工作沒有保障,生活的目的就是賺錢,什麼都要講效益。在這種背景下,博韋道出了他們的心聲,成為民族英雄是不奇怪的。記得當年法國外長韋德里納在法《新觀察家》雜誌上發表訪談,告誡國人世界已處在全球化時代,法國人心目中的世界和法國人嚮往的田園詩般的恬靜生活將不復存在。不管你喜歡與否,必須接受全球化這一事實。法國著名的思想庫、法國際關係研究所專門研究反全球化的法著名學者埃迪·富吉爾對我說,“博韋現象是整個法國的社會現象,反映了法國公眾對全球化的心態。從本質上看,法國人不像中國蓄著八字鬍子的法國農民博韋成為法國抗擊美式全球化的民族英雄。這是博韋走出米約市法院,面對媒體和支持者的鏡頭。(2002年1月24日)
人,對全球化浪潮缺乏心理準備。工業文明時代形成的一些非書面契約在法國深入人心,如企業保證受僱者的就業穩定、工資水平定期提高、享受廣泛的社會保障等。法國人從文化上不能接受利潤至上,一切向錢看的經濟和生活模式”。
與法國各界朋友接觸,我感覺到,全球化對法國社會的衝擊是非常深刻的。首先在文化上,法蘭西的輝煌受到美式文化前所未有的打壓,好萊塢電影、快餐文化、MBA教育、美國英語,沒有一項不在每時每刻地動搖法蘭西文化的國際影響,在蠶食優美動聽的法語。在經濟上,美式自由經濟將經濟主導權完全交給市場,弱肉強食,董事會、股票市場主宰一切,員工的權利受到嚴重削弱。企業經營人員為了利潤而兼併重組、隨意解僱工人,將企業甚至外遷至勞動成本更低的新興市場國家。當然,這還有在政治上對美國單邊主義,削弱法國外交能力及國際作用的深深反感,而法國的社會*主義傳統根基深厚,團結、互助、平等的價值觀深入人心,政府透過稅收等調節機制,實現財富的第二次分配,促進了社會互助和社會穩定。這在英美國家有點不可思議,但在法國卻已成為一種文化傳統,有人因此也將法國稱作社會主義國家。因此,法國公眾希望全球化是一個所有人受益的、人道主義的全球化。讀者也許還聽說過法國ATTC組織,這是個全法家喻戶曉的反全球化組織,它不僅是全法最大的反全球化組織,也是全歐洲最大的反全球化NGO。ATTC的反全球化宣言——《地球屬於我們》,與博韋思想如出一轍,即對全球化的“三拒絕”立場: 拒絕不平等、不安全;拒絕對環境的破壞;拒絕對自然資源的獨佔。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處在變革中的法蘭西(2)
應該看到,博韋雖然是對全球化惶恐不安的小農利益的代表,但他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他透過砸毀麥當勞、摧毀轉基因作物等極端行為,向強大的美式全球化發動反擊。在法國的一項民意調查表明,65%的法國人認為,全球化加劇了法國社會的不平等。66%的人認為全球化僅對股東有利。有趣的是,法國的這種反全球化社會思潮得到了執政者的支援。這在素有思想多元傳統的法國社會是十分難得的。記得在左翼社會黨執政時,當時的總理若斯潘就說過,“要市場經濟,不要市場社會”。八國集團2001年7月在義大利熱那亞召開峰會時,希拉剋總統就首次提出“人道主義的全球化”新概念。後來,當2003年6月法國作為八國集團輪值主席國時,希拉剋將“人道主義的全球化”的概念變為具體行動,召開了首次南北國家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議。*主席出席了此次會議,並就全球化、消除貧困、南北問題等闡述了中國的觀點,引起與會各國元首和政府首腦的關注。
從博韋現象,我們看到全球化對法國社會的深刻衝擊,而這種內心深處的痛,對法國社會走馬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