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這並不是白日夢。這就是當今音樂世界的萌芽狀態。一個像Rhapsody這樣的好服務商至少能列出400個流派和亞流派(把一個流派分割成極度特殊的新類別,比如“電子音樂/舞曲》打擊樂》剪刀漿糊樂①”),每一個都有它自己的10佳榜。這會創造出4 000個小熱門,對鍾情於本流派的歌迷們來說,這些小熱門的意義遠大於凱西·卡塞姆的那個全國金曲榜。可想而知,商家們完全可以根據每一個顧客的聽歌方式和個人品位創造出無窮多個10佳榜,無論他們的方式和風格有多麼的獨一無二。
① 剪刀漿糊(cut & paste)樂的概念相當於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ete),是指藉助電子手段對採錄到的自然聲效進行剪下、變速、疊加、倒放等處理後創作出的音樂。——譯者注
廣播業的憂慮
第二章 大熱門的興衰起伏(5)
音樂業的麻煩並非僅限於CD銷售。搖滾廣播臺,也就是唱片公司長久以來最得意的銷售工具,也面臨著同樣的窘境。1993年的時候,美國人每週平均將23小時零15分鐘的時間花在聽廣播上。到2004年春季,這個數字已經下降到了19小時零45分鐘。聽眾人數已經下滑到了27年來的最低點,而搖滾音樂節目的境況似乎最為糟糕。在2005年,平均每星期都有一家搖滾廣播電臺破產。一般來說,這些電臺會轉向談話節目或拉丁模式,因為這些東西比聽完一首算一首的搖滾和流行音樂更“纏人”(能讓聽眾們聽得久一點)。《美國40大金曲》再也難現昔日輝煌,凱西·卡塞姆現在正舒舒服服地享受退休後的生活。
這種變化的首要原因是什麼?專家們對此莫衷一是,但主要觀點集中在以下幾點:
?iPod現象的出現:有了最好的個人電臺,誰還需要FM?
?手機:80年代的時候,交通堵塞曾經是收音機的救世主。現在我們仍然會堵車,但我們消磨時間的方式變成了手機聊天。
?1996年的電信法案:這項立法讓美國又多了上千個調頻電臺,加劇了競爭,弄得原有的電臺苦不堪言。該法案也放鬆了每一個市場的所有許可權制,於是Clear Channel傳媒公司出手了……
?Clear Channel:這個常被斥為廣播界“悲哀”的傳媒巨頭既是廣播業陷入殘酷經濟境況的一個徵兆,也是一個始作俑者。當90年代後期的電信法案衝擊了地方電臺的生意時,Clear Channel抓住機會風捲殘雲般地收購了大批境況不佳的電臺。現在它擁有超過1 200個電臺——也就是全美1/10的電臺。它的目標是憑藉集中化的節目製作和電腦化的地方臺節目大幅地降低廣播成本。結果可想而知——乏味的均一化趨勢。
?聯邦通訊委員會的嚴查重罰:聽聽廣播裡在說些什麼一直是聯邦通訊委員會的任務之一,但它的監查力度從未像過去5年中那樣大。愛此打擊最大的是霍華德·斯特恩(Howard Stern),一個品位有點低俗的廣播名人。在遭受了史無前例的重罰之後,斯特恩最終對陸地廣播失去了信心。他於2005年末轉投到了天狼星衛星廣播電臺(Sirius Radio),並在2006年1月對一批註冊聽眾進行了首次播音(多數內容未經審查)。今天的廣播者們比從前更加謹慎,因為他們的話和節目可能讓他們血本無歸,甚至丟掉飯碗。結果同樣糟糕:進一步的均一化。
隨著搖滾電臺的垮臺,“40大金曲”時代也行將末路。音樂本身並沒有失寵——正相反,音樂家和歌迷們的生活從未像現在這般美好。但新音樂的終極探索工具變成了網際網路,失寵的是宣傳和銷售音樂的傳統模式。大唱片公司和零售流通系統是躲在電臺的熱門製造機背後成長到巨人規模的,它們的商業模式依賴的是白金級的超大熱門——而現在,這樣的大熱門已經變得少之又少。我們正在目睹一個時代的終結。
每一個帶著iPod白色耳機的人都在收聽他們自己的免費電臺。文化已經變了,過去的人習慣於隨波逐流地湧向暢銷榜首,現在的人卻喜歡發現自己的風格,在主流廣播領地之外尋找新的世界:或者嘗試一下那些無名之作,或者重拾舊日的經典。
說到這種“精英對業餘”的格局,最早領悟它的媒體大亨之一就是新聞集團的董事長魯珀特·默多克。他在2005年的一次演講中說了這樣一句話:“年輕人不會等待某個神聖的資料來告訴他們什麼東西是重要的,他們想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