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定回取經隊伍。悟空做出這個選擇,說明他已經決定要對自己的性格和以前的很多做法要有所改變了。這次決定他是做了慎重考慮的,選擇了哪條路,就得按照那條路的套路來,否則不可能有好結果。悟空剛做完選擇,他對菩薩的態度立馬就發生了變化。在回去的路上他“碰巧”遇到了觀音菩薩,“慌得個行者在雲端裡施禮”,他對觀音表現得更有禮貌了。他沒有想到的是,觀音在此時出現,並不是巧合。
眾所周知,做思想工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孫悟空這個有名刺兒頭的思想工作就更難了,龍王卻把這個光榮而艱鉅的工作輕而易舉地完成了,龍王的水平還挺高。龍王的思想工作是怎麼能成功的呢。
首先,龍王向悟空分析了他的利益之所在。這其實不難,幾乎每個安分守己的天界神仙都會贊同龍王的這種利益觀點,但孫悟空是不是贊同就不好說了。所以,對這個問題只能隱晦地討論,不能直接說,“大聖,你這樣不行啊,你還是應該回去啊”。而是討論一個似乎不相干的人,讓大聖自己去體會,這樣他更容易接受一些。
僅僅這樣還是不夠的,龍王透過這個過程還傳遞了一些資訊。首先,龍王沒有說他重回花果山不好,還說自己沒能前去道賀;然後,他聽說悟空加入了取經隊伍,連說可喜可賀。其中潛在的褒貶傾向是很明顯的。他這樣的鋪墊,悟空不易覺察出來,心理上容易接受。我猜想,悟空現在心裡很苦悶一件事,就是以他齊天大聖的身份,去保唐僧這樣一個肉眼凡胎往西天取經,還要受唐僧的教訓,他怕這事傳出去沒有面子、遭人笑話。當初他在天庭做了個弼馬溫,都覺得“活活的羞殺人!”不好意思說出口,現在這個唐僧弟子的身份,比之於弼馬溫光榮不了多少,論地位,實際上是大有不如。而龍王的反應給他一種感覺,神仙們並不覺得這是沒面子的事情,反而覺得這才是正道,這使他覺得自己的擔心成為多餘,放下了一半的心來。
不再認同妖怪身份(4)
再看圯橋進履的故事。黃石公對張良做的這些事,與其說是在折辱張良,不如說是在考驗張良。如果悟空把自己想象成張良,那麼與黃石公相對應的肯定不是唐僧,而是如來。因為唐僧沒有考驗悟空的資格,他也沒有能力給悟空以正果。如果把服從唐僧的行為視為如來對自己的考驗,而不是自己對唐僧的折服,這樣一想,悟空心裡就好受多了,因為在對師徒關係的這一理解中,唐僧不過是如來考驗自己的一顆棋子,就如同那隻被黃石公扔到橋下的鞋子。如此一來,自己也就不必與肉眼凡胎的唐僧一般見識了。以悟空的聰明,能夠打破菩提祖師的盤中啞謎,想通其中的關節顯然不是難事。
這個思想工作的一個重點是進行換位思考,讓悟空跳出個人當前的感受,把自己理解為尊敬長者的張良,以後該怎麼做就看得更清楚了。
◆戴上緊箍
要說這觀音可真不是吃素的,時間拿捏得非常好。悟空前腳離開,她後腳就到,趁這功夫,把緊箍兒和緊箍咒一併傳給了唐僧。
唐僧也算有道的高僧,按說出家人“不打誑語”,可唐僧為了騙悟空戴上緊箍,說起謊來面不改色心不跳。唐僧先假意讓悟空從包袱裡取些乾糧來吃。悟空開啟包袱一看,發現裡面多出一套衣帽來,就起了好奇之心,問師父:“這衣帽是東土帶來的?”唐僧也是說謊不用打草稿,順口就說:“是我小時穿戴的。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經,就會念經;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禮,就會行禮。”把這衣服說的可神了。行者對於能學會“唸經”和“行禮”很感興趣,於是求師父道:“好師父,把與我穿戴了罷。”唐僧欲擒故縱,還假意說道:“只怕長短不一,你若穿得,就穿了罷。”(第十四回)
關鍵時刻,悟空還是放鬆了警惕,把衣帽穿戴上了。看來有時遇到事情還得多留一個心眼,特別是在平白無故得到好處的時候,更應如此。
看到悟空戴上帽子,唐僧心中暗喜,乾糧也不吃了,默默地開始念緊箍咒,檢驗一下效果。悟空好好的,突然覺得腦袋疼得不行,再一看,原來是師父唸咒唸的。悟空真有點上了賊船的感覺,是能上不能下了。
唐僧的底氣也立馬足起來,說:“你今番可聽我教誨了?”悟空說:“聽教了!”“再可無禮了?”悟空說:“不敢了!”(唐僧心中大喜,心道,這還差不多)。不過悟空心裡並不服氣,而是很生氣,想一棒把唐僧打死,結果被唐僧把緊箍咒又唸了兩三遍,猴子“跌倒在地,丟了鐵棒,不能舉手”,這下真的沒有脾氣了。他跪下求師父說,我願保您去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