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水三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動等方面的言詞侮辱、誹謗和行為上的蔑視或挑釁,它可能嚴重地挫傷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遭受榮譽損害最嚴重的人群一是青年人,再就是老年人。老年時期尤其注重“晚節”,由於各方面身心的變化,他們的“心裡包容量”也顯得比青壯年時期小,多年的心理定勢可能被生活中的偶然事件砸得粉碎,輕微的怠慢也會使他們的愁腸滿懷,惡意中傷更是不能忍受,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特別注重榮譽、氣節的國度裡,老年時期是對一個人作結論的時期,老年人是決難忍受在行將“蓋棺定論”的時候節外生枝導致晚節不保的。作者在調查中發現,因整個自殺現象中,唯有青年女性可以與之一比。
老年人長期生活所形成的定勢,與他們長年所處的環境,長期所接觸的人員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正因如此,一旦自己的親朋好友因種種原因相繼謝世,對他們的打擊更是十分沉重。有道是“草木依舊,人赴黃泉”,觸景生情,常使他們覺得生活再不會象從前那樣有意思,不少老年人因此萎靡不振,甚至自殺輕生。作者的資料表明,親人早喪也是引起老年人自殺的一大誘因,尤其是老年喪子、老年喪偶,更令他們悲痛欲絕。
與其他年齡階段的自殺狀況一樣,精神病引起自殺也是老年人的一個誘因。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因精神病所引起的自殺多見於男性,作者調查到的5例精神病自殺,全是男性。
2、內在原因
老年人自殺於老年這一特殊生理時期的心理特點以及由此造成的特殊心理現象,尤其與老年期的孤獨、自備感有直接的聯絡,這是老年人自殺的內在原因。
人過中年以後,逐漸開始衰老,出現一系列的衰老現象。首先是組織器官的老年性變化,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的衰退,對各種反應均表現出遲鈍;視、聽覺敏銳度下降,觸覺、運動覺的靈感度降低;神經中樞興奮性減弱,抑制過程亦減弱;內分泌功能下降;心臟負荷能力降低,血管彈性下降,外周阻力增加;肺活量,肺通氣量減少;其他如泌尿、消化、生殖等系統亦普遍衰退。
隨著老年生理功能的衰退,心理特點也隨之發生變化。尤其是老年人性格的改變,以不同性質的行為障礙較為突出。一般表現為孤獨感、多疑症、自卑感、抑鬱感以及情緒不穩定、脾氣暴躁等。老年人再也不能象青壯年那樣精力充沛地工作、生活。退休或喪失勞動能力以後,幾十年形成的生活規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果不能很快適應,就會出現安全感的喪失和恐慌,感到喪失了原有的社會地位,產生老而無用的失落感。這些變化直接帶來心理上的自卑。同時,由於子女長大離家,同輩親朋好友的亡故,又常會引起孤獨、憂鬱等。倘若老年人在精神生活需要方面如“家庭和睦”、“子女關心、尊重老人”等欲求得不到滿足,孤獨、寂寞的感覺將會加重。這些心理感受幾乎在進入老年期時同時發生。所以有人認為60—70歲期間,情緒狀態處於人生的最低時期,而老年人也是自殺發生的高危人群。經過十年左右的適應期後,可稍趨穩定,但仍有很大反覆;而一部分適應顯著不良的老年人,則步入自殺歧途。
老年人自殺的直接誘因,如久病厭世、家庭糾紛、親人早喪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可引起孤獨、寂寞、自卑感。孤獨感、自卑感對於從小養成性格內向的人更易產生。而老年期的身心變化,生活環境的改變更使這種心理感受加劇。這是一種精神慾求不滿時表現出來的持續的不良心理情緒反應。在這種情緒狀態的支配下,老年人表現出生活懶散、拖沓、興趣索然,甚至對自己數十年的喜好也覺寡味。這時,倘若偶遇一件不順心的事,便可能走向極端,輕生自殺。所以,孤獨,自卑感是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大敵。例如,吳某,65,年輕時參加過抗美援朝,當過公安戰士,平時性情開朗,工作積極。但其妻在1960年亡故後,性格漸趨內向,唯一的女兒於1981年出嫁,更覺孤獨,平時沉默寡言,終日酗酒,生活毫無規律可言。偶遇同輩熟人,便說:“你現在好啊,兒孫滿堂,不象我孤身一人!”言畢潸然淚下。一天他對村長說他要結婚,當問及女方是誰?還有什麼困難?他卻答不上來,說“反正要結婚”。第二天酒醉後調戲一寡婦被責罵,從此惶惶不可終日,對旁人說公安局要抓他,與其抓去坐牢,不如自己死了為好。第三天便發現已在家裡上吊自殺。實際上吳某的自殺是孤獨感、寂寞感造成的。
許多學者都注意到,自殺率隨年齡而增長,在老年人中格外高。而在老年自殺現象中,有許多問題都需要作進一步的分析研究。例如,不少學者就提出了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