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水三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由人們互相交流,彼此施加影響,它們就愈是能被強烈地感受到,併發揮更大的強制作用。人們彼此間的這種交流和影響,他稱之為“社會一體化”,而把缺乏交流和影響稱之為“社會解體”。 杜爾海姆的基本觀點是:一個社會愈是一體化,對自殺的社會制約就越大,自殺率就愈低。在這裡,杜氏竭力要解釋的,不是自殺的個別案例,而是不同的自殺率。他認為,不同的社會設定能夠或是不能阻止自殺這兩種情況可在自殺率中反映出來。在是社會中高度一體化的人們,將受到不自殺的其他人的高度制約,相反,社會愈是解體,自殺就愈多。杜氏相信,居於社會解體背後的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工業都是社會的大轉變,即一種社會的逐步解體到另一種社會的建立。他將社會解體引起的自殺分為兩種:
⑴失範性自殺:這是從社會規範缺乏、含混或者社會規範變化多端,以致不能向社會成員提供指導的社會情境中產生的。當一個社會不具有社會成員為尋求指導而依據的規範、期待或準則時,失範性自殺便會出現。
⑵利己性自殺:這是從人們缺乏用來把社會規範內在化的機制或從不適當的情境中產生的。因為儘管在社會層次上存在著健全的規範,但它們不能變成人們的內在組成部分。
杜爾海姆認為,造成各種不同自殺率的是社會的總體結構。所有社會為了發揮其職能並長期延續下去,都必須既有個性(個人創造性),又有社會一體化(或社會制約)。例如一個社會中這兩個方面保持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