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7章 大唐西州 (第2/3頁)
木子藍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中原,一匹絹值錢二百左右,而一般兩斤生絲可換一匹絹,則在高昌一匹絹當值錢三百二,中原一匹絹卻值二百,這裡面就有很大的差價可圖。
除了這份內藏收稅帳本外,武懷玉這些天還看了許多高昌帳冊。
從那些數字裡面,就能窺到高昌底細。
比如說高昌徵收田賦,是按兩畝半交納銀錢兩文計算,高昌國帳上一年田租是七萬兩千文銀,那麼高昌徵稅的田,不到七萬畝。
而據兵部條列買馬用錢頭數奏行文書顯示,高昌的平均馬價是三十七文銀,折唐錢不過一千一百八十四文錢,這個馬價真的挺便宜,這也與高昌地處西域,這裡不缺馬有關。
再根據其帳本,武懷玉看到,高昌國每年各類途官方用馬約四千匹左右。
高昌的田租,卻僅能購馬兩千匹,缺口則還是轉移到了百姓身上。
高昌的課戶平民,一般一丁能夠分到的田地平均只有兩畝半,總收入就二三十文,
但高昌卻要求百姓每戶為官養一匹馬,這馬的價值都超過他們田地收入了。
更遑論還要繳田租,各種稅賦力役,百姓無奈之下,只好發展副業了,或是以家庭為單位搞棉花紡織,又或是在城裡市場給商人打工等等,
更有許多百姓直接破產,或逃匿隱戶。
按武懷玉看到的文書顯示,高昌近些年推行按貲配生馬政策,這是一項義務,高昌人不僅要自己出錢買馬,而且還要自行準備飼料和馬鞍,這些馬高昌百姓養著,官府有權隨時呼叫和檢查馬匹配養情況,
甚至這項養馬義務,是不分階層的,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貴族官員,都要承擔這項義務,
而其標準,也從早年五人配馬兩匹,到現在兩人配馬一匹。連高昌的和尚都逃不過,從早年二十僧人配馬一匹,到如今十僧配馬一匹。
資料不會說謊,
能從中推算許多真實資訊。
“你看這些數字不會頭痛?”樊興吃完半個瓜,感覺渾身清涼了許多,這坎兒井裡乘涼,那是真爽。
外面大火爐,裡面多呆一會甚至還感覺有些冷。
武懷玉倒不覺得枯燥,他還會邊看邊算,甚至拿筆記錄一些數字。
“這些數字很有意思的,”
高昌官府帳面上戶口八千多戶,三萬多口,田僅七萬多畝,但據他從各個帳本里的資料推斷,
高昌的田地是遠超這個數的,那些沒在田賦冊上的,實則都是在高昌王室,以及貴族豪強大臣名下,這些就是不課田,甚至是隱田。
人口也有很大隱匿,同樣是隱匿於貴族豪強以及寺院名下。
這些情況,其實就跟中原以前王朝一樣,都是漢人王朝,也就都有通病。
貴族豪強兼併嚴重,且佛寺經濟有些畸形繁榮,
從賬冊上看,高昌近些年財政已經出現問題,養兵軍費開支年年增長,還要向突厥進貢,甚至還要養突厥吐屯駐高昌的軍費,
隱田、逃戶,導致租賦減少。
這情況跟明末似的了,但高昌表面還維持的不錯,
最重要的就是高昌不是單純的農耕國家,國家財政也不僅靠那點田賦,他們也還有畜牧業,
還有紡織業,
最重要的是高昌的絲路貿易一直做的不錯,
這個西域天山東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可不簡單,光是稱重銀錢這筆稅,就遠遠超過高昌的那點田賦了。
更何況,高昌國本身也搞貿易,低買高賣,販貨東西,沒少賺。
其中賺的最多的,當然還是高昌王室麴氏了。
麴智盛給武懷玉送了兩次禮,第一次價值黃金千兩,第二次直接送三千兩黃金。
要知道,明面上高昌國一年的田賦,也就七萬文銀錢,折黃金不到三百兩。而高昌一年僅用馬的費用,就要六百兩黃金了。
高昌不僅在絲路貿易上收稅、買賣,而且高昌的放貸金融業也搞的很火,因為商人多,交易量大,於是借貸、抵押等也應運而生,十分興盛,任何年月,抵押放貸都是極賺錢的。
武懷玉幾天賬本翻看下來,得出個結論,高昌這些年能一直撐著,靠的就是絲路。
這也是為何當初焉耆要重開樓蘭道,一下子就把高昌惹惱了,不僅對大唐表達強烈不滿,而且還直接出兵攻打焉耆,後來又聯合西突厥,又攻破了焉耆五座城,
因為絲路是高昌的命根子,高昌能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