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9章 鎮守遼東十萬軍 (第1/3頁)
木子藍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1309章
鎮守遼東十萬軍
遼東城下,太子河畔。
地裡的玉米、大豆苗又已經是一片綠油油,再過不久,金秋之時又將豐收滿倉。
李世民還穿著出征時在定州跟太子分別,太子送他的那些褐色袍子。
風吹過,已經帶有一絲涼意。
“留守三萬人,朕覺得還是有些不夠,應當再增加一些。”
隨著烏骨城、黎山城、扶余城的接連拿下,皇帝制訂的戰略目標基本實現,已經開始在考慮班師之事。
原定留守三萬兵馬,現在似乎有點不夠,畢竟攻取的城牆很多。
積翠山以西,因主要的重鎮都被攻取,高句麗餘下的大量中小山城,城主紛紛棄城,帶著軍民逃跑,撤到了積翠山以東諸城。
一下子又佔領了大量無人城池,
這三萬人攤大餅似的分攤各城,不免越攤越少。
如今安東都護府,又增加了三個都督府,分別烏骨州都督府、大行州都督府、扶余州都督府。
擁有了六個都督府,十八個州。
按皇帝的意思,每個都督府一正一副雙城重點駐防,其餘城堡則少量駐紮,這也是按原來高句麗人的一個區域配雙城核心的設定。
比如太子河流域,就有遼東城和白巖城,兩城離的也近。
新城則和蓋牟城一組,扶余城與金山城一組。
安市城與建安城一組,卑沙城與積利城一組。
而鴨綠江口的大行城則與泊汋城一組,烏骨城和黎山城一組。
一個地區,一正一副兩城,組成一個核心,守住這兩核心,那麼這個區域也就能控制在手。
大城駐三千,副城駐兩千,如此六組十二城,就要駐軍三萬人。而另外的那些山城堡壘,以及後續的烽燧港口碼頭等也要駐軍。
就算按鎮戍法分兵駐守,上鎮五百,中鎮三百,不及者為下鎮。五十人為上戍,三十人為中戍,不及者為下戍。
也要設立許多鎮戍,
大概是要設立二十個上鎮,三十五個中鎮,九十個下鎮,而戍,總共也有三百餘個。
僅這些鎮戍,大概就得有四萬多人。
加上前面的十二城的三萬駐軍,就要駐軍七萬餘人。
超出這麼多人留守,不僅僅是多留些兵的問題,還要涉及到物資補給等等。
尤其是過冬的衣物被子等。
營房這些也不用擔心,都是進駐現成的城池堡壘。
這地裡的大豆小麥玉米等,十月還能再收穫一季,過冬前還能得到許多儲備。
“趕在渤海封凍前,過冬的棉衣棉被這些都能供給到位。”
“這個一定要抓緊,儘量提前一些,”李世民攏了攏身上的衣服,再三囑咐。
望著遼河上那些運輸船,李世民許久後終於道,“準備提前班師吧,說不定還能趕上的跟太子共渡中秋佳節。”
心中雖然還有一些小遺憾,
“遼東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此次東征取得如此大捷,高句麗人已經盡逃往積翠山以東,龜縮諸城中瑟瑟發抖不敢出,
留下部份兵馬駐守遼東即可,陛下早日班師凱旋。”
該奪取的城池都奪取了,
趁著這秋高氣爽的,早點班師撤退,還能省點糧草消耗。
這個冬天,雙方都沒有餘力再大規模的進攻了。
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但唐軍此次是大捷,不僅徹底摧毀了高句麗人的三道防線,遼澤、遼水、遼東千里長城,甚至直接突破了積翠山,都已經打到鴨綠江口了。
遼東烏骨道更是徹底打通,從遼東城直通鴨綠江口大行城。
這相當於大唐已經隨時有能力,直趨平壤。
高句麗經營數百年的遼東山城防禦體系,已經徹底失敗。
大唐是進可攻退可守。
完全佔據主動了。
今年不打了,明年隨時可以繼續打,打不打,都大唐說了算。
“這些駐守遼東的將士們,朕打算以後把他們的家眷親戚都遷移過來,直接落戶遼東,”
皇帝有借鑑武懷玉之前在西域搞的那套鎮戍體系,不再是從中原內地輪調士兵到邊地駐防,那樣來來回回的成本太高,也不穩定。
從內地抽調士兵,直接連同家眷遷移到遼東落戶,這些士兵成為長駐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