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文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人若想看到真實的自己,就需要鏡子的映照。那個在我們生命的早期撫養我們的人,那個在他生命的早期被我們撫養的人,就是兩面鏡子。我們的媽媽,我們的孩子,讓我們從這兩面鏡子裡,看到真實的自己,修正曾經的不足。
我曾親眼見到一位母親在宴席上對女兒的行為。小女孩八歲,機靈可愛,可是有點調皮。那個母親當著眾人“宣佈”:“這個孩子就是這樣,鬧死了,我整天批評她,還這樣,真是氣人。”旁邊人說:“小孩子頑皮點聰明。”那個媽媽又說:“就是,她可聰明瞭,整天跟大人鬥心眼子,也不往正處使。”然後,手指狠狠地戳著小女孩的腦門兒。你說這個母親是生氣吧,臉上還帶著笑,還有點誇耀的成分;你說她是自豪吧,明言就是對孩子的責備。小女孩“哼唧”著,越發鬧騰,黑眼珠子骨碌轉著,也不知在想什麼。
我不明白那個母親當時的舉動有什麼意義,更不明白這種連大人都難辨的態度,會給那個純真的孩子留下什麼樣的感覺。
小孩子的秉性就是誇大而霸道的。他們天生有一種健康的“自戀”,或叫“自我陶醉”。倘若這種自戀或自我陶醉被允許存在,並適當使之得到滿足,孩子就會保持進取的動力,發展出自主的能力,在體驗真我中擁有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覺。他不需要時時討父母歡心,而能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這樣的孩子在生命的早期,就從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注意和恰當的引導。他不用做“小大人”來“照顧”父母,也不用藉助“惡作劇”來引起父母的關注。他能夠成功地與父母分離,做一個獨立自主的快樂的人。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反省我們生命中的“毒性教條”(2)
但是,倘若童年時孩子的這種“自戀”被扼殺或沒有被滿足,孩子發現自己的感覺和想法不被大人接受,他的內心很容易會認為是自己有問題。這種自貶心態,就是內化了的對自己的輕視。不要小看這種自我輕視,它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很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大自然給了孩子一種獨特的保護方式,就是讓他們擁有一段以自我為中心的歲月,這是他們不容剝奪的權利。在這段孩童歲月中,他們具有許多不合邏輯的想法和行為,應該是被允許的。我們只適宜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引導,而不是指責或教導。無論孩子是發怒、悲傷,還是對性好奇,都不要羞辱他,讓他感覺這些感受都是真實而正常的,他不需要因為羞恥而去承受內心的掙扎和自責。
小時候,媽媽教育我們要謙虛做人,不能犯錯,要顧及家裡的顏面……很多人都是走父母設計的道路,從小到大,有的連讀大學的志願都是父母做主的。或許我們自己沒有覺察,在我們的心中有個憤怒和受傷的孩子,這個孩子曾經太多地被禁止表現自我陶醉,禁止表現對父母不滿,而把害怕、憤怒、傷心的感受,在不自覺中掩藏了起來,如同冰塊被凍結,這種堵塞的情緒,成為日後遇到事情就出現情緒化或者做出荒唐反應的根源。
有一個母親,在她的孩子成長到少年時,從自己孩子身上覺察到了自己原來的家庭帶給自己的負面情緒。而且這些情緒多多少少已經在她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出現負面影響。像站在一面鏡子前,她覺醒了,透過自我學習、自我教育,她找到了自己的問題,並勇敢地面對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處理曾經烙印在自己身上的傷痕。在人到中年時,她走過了少有人走過的心智成熟之路,成為一個成熟從容的母親。這樣,她有意識地斬斷了“毒性教條”的代際蔓延,避免使自己的孩子重新遭遇她幼時的經歷。
“小孩子要有耳無嘴”“乖孩子從不對父母發異議”“大人的旨意不可抗拒”“孩子凡事都要向父母彙報”“孩子太要強的個性要及早‘化解’才好”“孩子在生活中的獨立自主,就是挑戰父母的權威”……這是“家長”對孩子的控制和脅迫,而不是“父母”與孩子平等*的關係。
讓我們做“父母”,別做“家長”。
允許平等的交流溝通,允許孩子獨立的思想和思維,允許孩子有和父母不同的見解,並允許在平等對話的氛圍*同商討問題,這是我們做父母的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父母的人生經驗對孩子很重要,但這些經驗是在溝通交流中,耳濡目染地影響孩子的,而不是硬性灌輸,直接教導,更要避免指責、貶斥。
在我們國家,很少有人會為了孩子的權益,而干涉父母的管教方式,一般人已經習慣了父母對孩子的掌控。我們對孩子權威式的控制、完美主義的吹毛求疵、輕視的指責和動不動就大發脾氣等行為,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