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頁)
丁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2。 現代社會講究“自我推銷”,這和孔子要求的“訥言敏行”是否矛盾?
。 想看書來
論語卷·論人(1)
一、論古人時人
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這句話看似簡單,實踐起來,才知道必須有一個評判標準。但有些人對此毫無自覺,總是任由一時情緒左右,以致漫無標準;有些人雖然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標準,卻缺乏深刻的反省,不曾想過自己所持的標準是否合理?如果在這關鍵上缺乏自覺與反省,怎能真正地選擇別人的“賢”而效法之、發現別人的“不賢”而警惕之呢?
所以,孔子平時便常以古人、時人為物件,與門人弟子討論其賢否。在具體評議中,經過合情合理的觀察,賢者之所以為賢、不賢者之所以為不賢,都能很清楚地呈現出來。這對人生的價值,自然具有釐清、指引的作用。
本單元收錄孔子對古代聖賢、仁人,以及當時賢士大夫的評論,共十一章,於為君、為臣、從政、立身之道,都有所啟示。
(一)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①天為大,唯堯則之②。蕩蕩乎③民無能名焉④;巍巍乎其有成功⑤也:煥乎⑥其有文章⑦。”(《泰伯》第八·一九)
章旨
孔子讚美帝堯德業的偉大。
註釋
① 唯獨。
② 則之比擬它,言帝堯的大德可以比擬於天。
③ 蕩蕩乎廣遠的樣子。乎,猶“然”,語助詞。
④ 無能名焉無法以言語形容。焉,句末語氣詞,無義。
⑤ 成功成就、功業。
⑥ 煥乎光明的樣子。
⑦ 文章指禮樂制度。
析論
根據古史的記載,堯傳位於舜,舜傳位給禹,禹建立夏朝,夏朝國祚開始於公元前二千年左右,那麼,堯是早在孔子之前約一千五百年的一位君王,他是《論語》中討論到的最為古早的人物。
堯是一位愛民的君主,他善用人才,命羲仲、和仲觀察天文,制定歷數,使人民能以時種作;命舜典祭祀、同律度、修禮教、明政刑,使天下四方都能順服。在位七十年,禪讓後二十八年而崩殂,死後百姓悲哀如喪父母,四方因悼念他而三年不舉樂。
他將帝位禪讓舜,是愛民、公天下的最高表現。(新浪讀書獨家首發)堯有子名丹朱,並不賢能,不足以承擔大任。退位之前,他考慮的是:“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所以他說:“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史記·五帝本紀》)於是把帝位讓給賢能而又得人心的舜。而在讓位給舜的時候,他還特別告誡舜:“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堯曰》篇)意思是說:執政若是落到四海之人困窮的地步,那麼君祿也就永遠斷絕了。由此可見,他是一位能超越私情,時時以天下百姓之安樂為心的仁君。有此仁心,他訂定的所有措施、制度,也就都能滿足民眾的需要,對社稷、國家有長期的助益,終為世人稱善。
(二)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①焉。”(《泰伯》第八·一八)
章旨
孔子讚美舜、禹功德偉大,而不把天下據為己有。
註釋
① 不與猶言不相關,不以居帝位為樂。與,音yù。
析論
中國古代的君王,名義上受命於天,他代表天來長育生活於天地間的子民。照理說,君王應該是為養民、育民而存在的。但是為了遂行養教的責任,且彰顯其身份的特殊性,君王也就順理成章地擁有無上的權力與尊榮,他的衣食住行一切生活,往往超乎常人的華美與逸豫。
這一整套華美與逸豫的生活,以及無限的權力,固然有助於理國行政,卻也容易造成君王腐敗,成為使野心分子瘋狂的罪惡之源。春秋、戰國時代,周天子的大權失落了,諸侯都不以身為一國君主為滿足,雄心大國且進一步想兼併群國,以致征伐連連,戰無休止。說穿了,正是為了爭奪天子的大權而已。
論語卷·論人(2)
孔子讚頌舜、禹“有天下而不與焉”,無非是要人尋思君王的本質。舜、禹雖然是天下君主,但他們卻不貪圖權力與享受,把天下據為己有,只知奉養一己。相反地,他們放棄安逸富饒的生活,自奉清儉而戮力從公,真切地履踐養民、育民的責任。表面上是擁有天下,實際上,他們心中不曾將天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