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4/4頁)
丁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業,竟然忘食;從進德修業中,(新浪讀書獨家首發)獲得的滿足與快樂,又把憂愁給忘了。處在這種忘憂、忘食的境界中,連老了都不自覺,這就是孔子成為聖人的根本所在。
一個人想做一件事,全心投入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專注於該做的事,還怕啥事做不成;但專注於不該做的事,那就非身敗名裂不可了。選擇什麼是我們所該專注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課題。
(五)
子曰:“蓋①有不知而作②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③,知之次④也。”(《述而》第七·二七)
章旨
孔子自述不妄作,其為學方法在於多聞多見,擇善而從之、識之。
註釋
① 蓋大概,副詞。
論語卷·論人(12)
② 不知而作不知事理而妄自著述。
③ 多見而識之此句意為“多見,擇其善者而識之”,乃承上而省略。識,音zhì,記也。
④ 知之次指次於“生而知之”者。
析論
本章說明孔子研究學問的嚴正態度。孔子曾經利用魯國儲存的史料寫《春秋》,他先把所得資料區分為“所見異詞”、“所聞異詞”和“所傳聞異詞”三類,再仔細推敲斟酌,考量其可信度,進而寫成《春秋》。《春秋》中每寫一個字都有來歷,所以孔子自言自己不是一個“不知而作之者”。
學問是由見聞思辨而來,所見所聞越多,自然學問就會增長,但是所見所聞可能有異說,也可能有好壞善惡之別,並不是凡所聞皆是,凡所見皆是,孔子對於它們加以思辨,擇其善者而從之,可見他學習態度的認真了。
不知而作,是憑空杜撰,是孔子所厭惡的。孔子以多聞多見而擇善從之,雖不及上知(zhì)(生而知之)之能創作,亦可算是次於上知的人。孔子的智慧很高,但行事謹慎,尤於創作一事,絕不妄作,自稱“知之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