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頁)
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北方的園林不比江南建造的細巧雅緻,多是宏大敘事,動輒佔地數百公頃。有一種說法,天壇當年的設計者們顧忌天壇是祭天之所,皇帝既然自稱是天之子,“老天”的居所自然要大過“天子”,因此天壇的佔地面積比故宮要大兩倍。大概出於同樣的顧忌,天壇的主體建築都以深藍琉璃瓦敷頂,不敢僭越使用本屬皇家園林專用的明黃色琉璃,而每年度的祭天大典開始前皇帝更要到丹陛橋東側專設的具服臺臨時將黃袍換成藍袍以向上天演示他虔誠的敬畏和頂禮膜拜。這樣的祭典在這裡延續了數百年,直到上個世紀的1914年,史稱竊國大盜的袁世凱當上皇帝的時候又聲勢浩大地操辦了一次之後就正式拉上了帷幕。
天壇的南北東西各有一門,其主要建築集中在內壇中軸線的南北兩端。對於匆匆的遊客來說,最好從南門開始遊覽。從南門進園,依次先到圓丘壇,這座幾何造型祭天壇的建築充滿奇思巧技,壇面、臺階、欄杆所用的漢白玉石塊全是九的倍數,象徵九重天;皇穹宇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造型像是一個小號的祈年殿;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圓形磨磚對縫的圍牆,門向南開,就是很有趣的迴音壁。在迴音壁試迴音要方法得當,如果同行兩人,兩人應面向北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才能聽見彼此的說話。迴音壁北有祈年殿、皇乾殿,是北端的重要建築,其間由一條寬闊的丹陛橋相連線。天高雲淡的晚秋時節跨出祈年殿的大門,順著這條三百多米長筆直的甬道往南望去,門廊重重,越遠越小,天地渺然雄渾似是極目無盡,令人不得不讚嘆當年設計建築的手法和靈感。 天壇另有東側的遊廊、神廚、宰牲亭和西天門的齋宮等建築和古蹟。特別是齋宮,因為是皇帝典禮前沐浴焚香清心靜養留宿齋戒的地方,不似天壇的其他建築那麼恢弘高遠儼儼然天庭氣概。暮春時分,齋宮內外兩道護城河的河池鋪滿盛開的紫花沙參,榆葉梅絢爛的花枝隱現在紅牆懸山頂綠琉璃瓦建造的重重回廊房舍和小小的月亮門上,透著庭院深深的人間氣息。難以想象,八國聯軍那時候怎麼就能把聯軍總司令部設在這樣的清幽淨心之地而不得些感化。
其實對於把天壇當作自己生活空間向戶外延展的市民來說,天壇的華美建築只是他們在這裡活動的一個大背景,更大的吸引力來自這是城區獨有的森林公園。明清以來天壇廣植松柏,至今已成森然巨林。近年市政園林部門重新認識到這裡的經濟和生態價值,實施了一系列重建復原計劃,斥資挪走了在園內外駐紮的許多單位和建築以恢復擴大綠地。無汙染的生物防蟲技術,也使得在天壇居住的鳥類群落的繁殖生息環境比大多鄉野地方還好,是偌大都市中非常難得的野生鳥類的天地。無冬例夏,每天晨曦微明大量中老年人就從遠遠近近的地方趕來,人手一張年票到園中的外壇舞拳使劍踢毽子喊嗓子遛彎,比鳥兒們都活躍,全然不顧醫生的勸告和氣象部門釋出的晨間二氧化碳指數,神完氣足地開始他們新的一天。他們相信園子裡的百年古木會吐出足夠的氧氣,是天然的大氧吧,有利於身體健康。在北京這個不很容易找到舒適安逸生活感覺的城市,當地的老居民還是有他們簡單的方式來享受生活。
04鐘鼓樓沉默的建築
The Drum and Bell Tower
Silent Structures
文徐淑卿
圖何經泰
北京城中軸線的北端是地安門大街的後門橋。後門橋更北又矗立著鐘鼓樓,宛如中軸線逶迤懸宕的壯餘音,這是元、明、清三代北京城的報時中心。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負責擊鼓撞鐘的鑾儀衛因而廢止,從此鐘鼓樓就成為失語的沉默建築。當然鐘鼓樓也不是全然無聲無息,作為一個可供遊覽的歷史古蹟,鐘鼓樓也肩負著故技重施的義務。遊客只要克服懼高症,攀爬又長又陡的階梯到鼓樓二樓,自有鼓手擊鼓奏樂遙想當年。除了新造的一面大鼓二十四面小鼓,還可以看到僅存的一面大鼓,上有刀痕數處,據說是1900年八國聯軍破壞的遺蹟。
曾經,鐘鼓樓是北京人最熟悉的聲音。不論是文武百官上朝,或是百姓生活,都要傾聽“擊鼓定更撞鐘報時”的韻律。清代鐘鼓樓報時從晚八時開始,名為定更,十時為二更,十二時為三更,二時為四更,四時為五更,五時為亮更。定更與亮更都是先擊鼓後撞鐘,其餘各更只撞鐘不擊鼓。擊鼓撞鐘每次都是一百零八下,所謂“緊十八,緩十八,六遍湊成百零八”。定更、亮更各先擊鼓兩通,每通五十四下,故又說“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