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而湛瀘、赤霄、泰阿、干將、莫邪之類的劍,除了一個傳說故事外,賦予了中國的良好品潔,還有非常鋒利,能夠切金斷玉,一劍揮落巨石分。
蘊含的考古價值幾乎沒有,真正意義還比不上一把越王勾踐劍。
在一些考古學家、學者、歷史學家眼裡,這把劍才是真正的中華第一劍。
劉震和繼續閱讀論文。
他在論文的圖片中看到非常多的青銅器物。
這些青銅器物中包括有炊具、食器、酒器、水器、兵器、工具等。
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花紋繁縟富麗,有的青銅器上還刻有銘文。
其中任何一件放在普通的博物館裡,足可以成為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要知道,在青銅器的歷史中,夏商周被稱之為三代。
三代所產青銅器大部分是國家行動,極盡工巧,因為國之所需,工人也盡心盡力,國家更是不惜成本,注重的是器物的品質,不考慮成本問題。
所以,三代的青銅器件件都是精品。
每一件青銅器的身上都有一個關於它的故事。
每一件青銅器都能告訴我們一些那個時代的資訊。
比如,一件夏代的青銅爵它告訴我們在夏代就有造酒。
透過圖片上一件件器型精美、鑄工精湛、紋飾繁縟富麗的青銅器物,為劉震和掀開了那段塵封的歷史的重重迷霧。
揭示了一個4000多年前生活於中國黃河流域的一個輝煌的青銅文明。
劉震和帶著一種像朝聖者去朝聖的心態去看論文上的青銅器的圖片。
一件一件青銅器。精美絕倫,在燈光的照耀下,折射出銅光寶氣。這種銅光寶氣似乎帶有一種神奇魔力,帶著劉震和回到4000多年前的夏代,親身感受到夏代這個璀璨而輝煌的青銅文明。
在論文最後,一張圖片的出現再次給了他一個巨大的驚喜。
這是一個四足方鼎,造型厚重典雅,氣勢恢宏,紋飾美觀。
在大鼎圖片的下面有一段文字。
夏後杼鼎。鼎高105.2厘米,口長112.5厘米。口寬75.4厘米,重721公斤,鼎內壁刻有銘文21行458字。
“又是一個帶這麼銘文的大器。”劉震和驚喜萬分。
劉震和釋讀了銘文。
這個四足方鼎是夏後槐在位時鑄造,以紀念、歌頌父親杼的。
劉震和認為投稿人將這尊鼎取名為‘夏後杼鼎’這個名字非常貼切、很合適。
從年代、鑄工細緻程度、紋飾、鼎上銘文字數。以及鼎中蘊含的考古價值,毫無疑問,夏後杼鼎在文物價值、意義上已超過了司母戊鼎,成為中華第一鼎。
劉震和不吝溢美之詞。
用‘國之至寶,華夏文明神器’,‘華夏第一劍’,‘中華第一鼎’,‘博物館鎮館之寶’來概括地形容伊祁盤、啟劍、夏後杼鼎和圖片中的夏代青銅器。
可以說,評價非常高了。高到一個無以復加的程度。
不過,這句話一點不虛,‘伊祁盤’。‘夏後杼鼎’,‘啟劍’,圖片中的夏代青銅器足可以當得起這樣的評價。
劉震和幾乎可以想象,這篇論文發表後,在國際國內學術界會引發出一場的驚天海嘯般的影響。
要知道這不是一件考古發現的普通的歷史事件,而是對一個古文明的重新認識。定義。
劉震和看了一眼論文稿上第一頁左上角投稿人的名字,陳銳。這是一箇中國人。
劉震和深深地看了這個名字一眼,牢記了這個名字。
劉震和拿出手機。
對準論文上‘伊祁盤’,‘夏後杼鼎’,‘啟劍’的圖片拍了幾張圖片。
然後,在手機聯絡人列表選定幾個聯絡人將這些圖片傳送過去。
接著,劉震和整個身軀靠在椅子上,閉目養神。
剛才閱讀論文的時候,情緒波動太大,耗費了自己太多精力。
------
燕京大學。
歷史課講堂上。
講臺上,站著一個穿著中山裝,鬚髮皆白,但精神非常健碩的教授。
教授叫吳正一,燕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的歷史學家,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精通中國史,對古文字方面有很深的研究。
曾經參與過‘夏商周斷代工程’。
他在史學觀念和史學方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