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而情感,則總是力圖避免心理過程的這種不愉快,而產生愉快。
因而,情感,總是以追求生命衝動的直接滿足為目的,即以追求得到完全滿足的快樂為目的,按照“快樂原則”行事。
第二節 理性
心理的個體為減少由於生命衝動的存在而導致的緊張狀態,滿足自身情感的需要,以維持一種令其舒適的緊張水平,就必須以適當物件為目標,和現實的環境世界發生相互作用。
為了促進這種作用,理性便從情感之中發展而來。
所謂理性,也就是指心理的個體從維持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的目的出發,透過知覺操縱現實,參考現實控制、支配生命衝動,在價值系統指導下,尋求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以與環境達到一種中介即平衡狀態,使由於生命衝動的存在造成的緊張狀態降低到最低限度的心理過程。
在理性的成分中,也有感覺,即包括了人的認識部分。
理性,不能脫離情感而獨立存在。
情感激起理性,成為理性的發端,並發展了理性;
理性的力量,是從情感那裡得到的。
理性,是來幫助情感,而不是來妨害情感的,並且,總是力圖使情感得到滿足。
例如,如果一個人既不餓又不渴的話,如果他根本不想要麵包和水的話,麵包和水就不可能使這個人產生一種目的在於獲得它們的願望和行動;
而當演說家走上講臺,面向他所要對之講話的聽眾——不管這是在現場聽講的聽眾,還是他面對鏡頭或話筒時想象中的聽眾——他就會進入角色,去進行相應的活動,亦即發表演說。
然而,理性畢竟不同於情感。
理性,是為個體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服務的。
理性最基本的核心,就是“過猶不及”。
因而,理性的含義,總是表現的相當隱微,充滿了危機感。
換句話說,理性,是受“現實原則”支配的。
理性,不但要考慮,某種生命衝動在現實的外部環境下是否可能實現,而且,還要判斷,一旦實現這種生命衝動,可能會給個體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造成何種影響。
理性,既要渲洩心理能量,使生命衝動獲得適當滿足,又要防患未然,避免因行動不正造成痛苦,而給自身帶來悔恨、遺憾。
這,就使得理性在某些情況下,經常不得不謹慎戒懼,有所節制生命衝動,以使自身適應外界環境現實的要求。
例如,人在其活動過程中,總是要逐漸消耗精力,如果得不到及時補充,人的正常狀態就要被破壞,機體以需要的形式,感覺到他缺乏某些生物作用的物質(“餓了”),個體在有所需要時,會產生一種焦急不安的狀態,而當個體進入有滿足其需要的客體的周圍環境中時,個體卻並不一定會立即實現一種目的在於滿足這一需要的活動,因為技術方面或道德方面或其它方面的一些障礙(例如,水果在很高的樹上摘不著,或者,這是別人的,不能隨便摘來吃,或者,它剛灑了農藥,要過幾天才能摘來吃,等等),可能不允許個體完成這一動作。
情感絕對先於理性。
本能絕對限於反思。
如果情感代表慾望與激情,那麼,理性則象徵理智及達觀。
情感和理性相互補充配合,人,不能單棲一方。
情感驅使下的活動,總是趨向無窮的困境與死亡;
只有進入理性領域內馳騁,才指向無限的完美和永恆。
情感藉助理性,擺脫窮途困境;
理性在情感的推動下,實現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從而,趨向至善至美。
由此可見,人的心理生活,存在兩種系統。
一種系統,是受“快樂原則” 支配的;
另一種系統,則是受“現實原則” 支配的。
“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有時相互調和,並行不悖;
但它們同時,也經常表現為尖銳對立、互相沖突。
很明顯,“現實原則”是服從“快樂原則”的。
“現實原則”說到底,其實也是以快樂為目的。
不過,由於考慮到現實,是被延緩、減輕了的快樂。
第七章 自然行為與衝突
第一節 簡單理性和自然行為與複雜理性
與無機界盲目釋放能量相類似的生命衝動,是生物的一種內在反應,是有機體為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