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呂帝文集》記述了一個神仙呂洞賓的“三劍”故事,可以作為此種修養心性的註腳。這個故事說,呂洞賓聽了人們誤傳他用飛劍殺人的傳聞後,笑道:“慈悲者,佛也。仙猶佛耳,安有取人命乎?吾固有劍,蓋異於彼:一斷貪嗔,二斷愛慾,三斷煩惱。此其三劍耳。”
在這裡,呂洞賓告訴人們,佛也好,仙也好,都是慈悲為懷,哪會去殺人呢?他說他確實有三把劍,但同人們傳說的不同,一把用來斬斷貪婪之心,一把用來斬斷愛慾之心,一把用來斬斷煩惱之心。當然,無論軍事學還是中醫學,其所強調的養性都不是單純的“恬淡虛無”而心無所想和無所事事,而是要求首先做到“形勞而不倦”(《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即勞逸適度,亦弛亦張;其次是要求精神專一、正直,排除各種雜念的干擾。這樣,即使工作、學習比較緊張,仍然可以使身體的各種生理功能保持正常,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正如《黃帝內經?靈柩?本藏》所說:“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孫思邈之所以能寫出鴻篇鉅著《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對中國醫藥學做出重大貢獻,被後世尊稱為“藥王”,正是與他善於修身養性,從而保持體魄健全、思維敏達分不開的。而他壽逾百歲,也為其倡導的養生之道增強了可信度。顯然,中醫的“養性”理論,實際是一個人生觀的問題。一個人的精神寄託只要做到境界高遠而不患得患失,大事清楚,小事“糊塗”,與人為善,寬宏大量,必然能長命百歲。
◎養生莫若養性
《萬壽丹書?安養篇》:“眾人大言,而我小語;眾人多煩,而我小記;眾人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俗事累意,不臨時俗之儀,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為不死之道。”恬澹虛無,與世無爭,精神內守,則氣血調和,邪無所容,百病不生,所以能健康長壽。古人舒暢情志的方法,以靜坐第一,觀書第二,看山水花木第三,與良朋講論第四,教子弟第五。認為人生的十大樂事為談義理字,書法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弈棋。古人怡情養志的養生之道迄今仍值得我們借鑑。
調查表明,大多數比較長壽的老人都心胸豁達、性格開朗、情緒樂觀。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心理狀態較好的人,神經內分泌對機體各器官的調節也會相應,從而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有助於健康長壽,所以說“養生莫若養性”是很有科學道理的。
在日常生活中,如能努力做到鬧中取靜、忙裡偷閒、淡泊名利,擺脫世俗事務的煩惱,對健康長壽是十分有利的。
2.地勢兵之助,地利人增壽(1)
人們生活在天地之間,無時無刻不與自然界發生著密切的關聯。饒有趣味的是,人們在適應和選擇生存環境時,竟與兵法中的某些原則暗自相合。
《孫子兵法》在論述安營紮寨應當利用“地利”的原則時指出:“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對照中國曆代環境養生理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一主張不僅僅明確了駐軍的基本要求,而且概括了環境養生的主要原則,即使在今天,現代養生學對於居處環境也不外乎這些基本要求。我們不妨逐條分析一下孫子提出的這二十五字原則:
“好高而惡下”,意思是說,軍隊安營紮寨喜歡乾燥的高地,避開潮溼的窪地。讓我們看看養生學家對選擇居室的標準是怎麼說的。明代養生學家陳繼儒在《養生膚語》中指出,人之居屋須“高朗乾燥,斯無患矣”。道理很簡單,乾燥的高地往往空氣新鮮,潮溼的窪地則難免腐穢惡臭。通常成年人每天必須吸入15立方米左右的空氣。含氧、氮、陰離子豐富的新鮮空氣是人體維持新陳代謝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而混濁、汙染的空氣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許多呼吸系統疾病,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以及肺癌、胃癌、心肌梗塞等都與空氣汙染有關。所以,《老老恆言》中也指出,“卑溼之地不可居”,認為居住樓房可以杜絕溼氣的危害。
“貴陽而賤陰”,意思是說,軍隊應駐紮在向陽之處,避開陰暗之地。其實,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對客觀環境的要求也希望居室“通徹陽光”(《延壽新法》)。因為,只有向陽之處才能陽光充沛,光線明亮;陰暗之地則陽光難至,視界狹窄。萬物生長靠太陽,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陽光不僅具有殺菌抗病、清潔空氣、增高室溫的作用,而且具有影響精神和心理的作用,明媚的陽光往往使人精神愉快,進而促進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