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曲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太陽週期略長,因此,每隔100年會減少一個閏年。減少以後新的麻煩又出來了,年週期為365�24天,比實際的太陽週期略短。於是,每隔400年需要加回來一個閏年。經過這樣的反覆修正,實際的太陽週期與陽曆曆法的誤差就很小了,要積累3000來年才有1天的誤差。
農曆是中華民族的智慧
農曆,是目前中國與公曆(也叫格里曆)並行使用的一種曆法,俗稱陰曆。這種曆法最早使用是在夏朝,因此又叫夏曆。嚴格說來,農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陰曆,因為它並不是只用月亮週期作計時單位,還採用了閏月,使得年週期與公曆相等,從天文學的意義上說,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曆。
中國作為最早擺脫自然生態的種族之一,農業一直都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日、月天象都對農業生產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因此,中華民族的祖先採用了兼顧月相和日相的陰陽曆,並找出了平衡二者差異的辦法——設定閏月。閏月是農曆的特色。比如公曆2009年,農曆閏五月,也就是說,過完了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後面還有一個閏五月初五。不過閏五月的這一天人們不過端午節了。因為閏月是為了修正陰曆和陽曆的差異設定的,或者說是為了保持陰曆自身的天象規律性所採取的修正辦法,所以閏月的日期並不具有節令的特點。
以農曆為基礎;把日子分為吉和兇,指出某個日子適合做什麼和有哪些禁忌,這在人們俗稱的老黃曆上很常見。黃曆還有個名稱叫皇曆,據說黃曆最初是在皇家使用,後來才流傳到民間,因為新增了每個日子的吉凶宜忌說明,可以說它是曆書型的生活指導手冊。也許由於黃曆具有普適性,又被叫做通書,因為“書”字諧音“輸”,再加上黃曆是針對人們避禍求福的需求,故而黃曆的別名“通書”被改成“通勝”。繞這麼大個圈子,以後見到“通勝”二字,你就能想起它其實就是一本老黃曆!
天 有 四 時
地球上的天然熱量主要來源於太陽。從曆法的角度我們已經知道地球繞太陽一圈就是一年,從執行軌道看,地球與太陽保持相對穩定的距離,所接受的太陽熱量也是相對穩定的。但是,一年時間裡,夏有“三伏”,冬有“三九”,氣溫讓我們體驗到*兩重天。大自然的各種生物,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隨著一年四季的變換,或者開花結果,或者春醒冬眠,不同的時令,有不同的生態。瞭解一些時令的來由,對於順應天時保養身體是很有益處的。
時令的冷暖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仔細體會一下一天時間裡的溫度變化,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四季產生的原因。清晨,朝陽明麗,曬在身上卻很溫和。到了正午,太陽還是那個太陽,地球依然走在相同的軌道上,與太陽的距離並沒有變化,但驕陽似火,灼熱難耐。傍晚,夕陽西下,陽光又變得溫和起來。這是因為,早、晚陽光是斜射地球,正午是直射地球,相同的地球表面積裡,直射的光線密度比斜射的要大,得到的熱量自然也比斜射的要多,正午太陽直射就成了一天裡最熱的時間。地球與太陽之間有一個傾斜角度,正是這個斜角,使得陽光對地球有直射與斜射的區別,由此產生了冬天和夏天的溫差。不同的溫度、溼度、光照,會給生物不同的影響,保養身體要像有經驗的老農那樣,把握最好的時節,應時而動,才能獲得最好的收成。
一年裡有多少個“四季”?
太陽照射角度的變化形成了地球上的溫差,形成了四季不同的生態。一年有四季,春夏與秋冬,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識,一年還能有多少個四季呢?一年確實只有四季,但四季的劃分卻有幾種不同的標準。就像曆法有太陽標準的陽曆、月亮標準的陰曆,四季有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的不同。具體地說,天文四季法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覺位置為依據,但不同的國家規定四季的起點會有所不同。西方以黃經0度(春分點)為春季的起點,每過90度為下一個季節的開始。這樣的四季劃分,使季節與氣候對應,春暖、夏熱、秋爽、冬寒的四季特點比較分明。我國則規定立春(黃經315度)為春季的起點,也是每過90度為下一個季節的開始。這種四季法,早春很寒冷,秋初氣溫還很高,“倒春寒”、“秋老虎”應運而生。但是,這種四季法非常適應農耕的需要,並且有物候印證季節的合理性。“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的《春雪》將早春的到來描寫得淋漓盡致。
此外還有一種氣候四季法,以年平均氣溫為劃分標準。這種方法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