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3/4頁)
瞎說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長脖子、聳起胸、豎起頭才能啄食,天長日久養成豎頭高啄的好習慣;在適當的時候,要割去鬥雞的部分雞冠、剪去部分雞尾,減少搏鬥中雞冠受傷的機會,增加盤旋跳轉的靈活性。
一隻訓練有素的鬥雞在鬥到筋疲力盡之時,應該臥伏在地而不是倉皇敗逃。因為鬥雞主要用雙爪和尖嘴攻擊對方,而且一斗就是好幾個小時,碰上勢力相當的,鬥上十幾個小時也是可能的,所以在力盡的時候選擇趴在原地堅持,非常重要——趴在那裡就不算失敗,主人也不會因此輸掉金銀。要做到這一點,也必須有嚴格的訓練才行。
關於鬥雞的訓練,古人其實早有心得。這方面最有名的便是《莊子·達生篇》中紀渻子養鬥雞的故事。紀渻子透過耐心的訓練,一步一步去掉鬥雞身上的驕氣,鈍化鬥雞對外界的敏感,讓它徐步慢視,最後的結果是“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
且不論這故事當中究竟蘊含著什麼哲學意義,單就鬥雞而言,故事中所記的餵養訓練過程便對後人極有啟發——一隻訓練上乘的鬥雞應該像木頭製成的一樣,面對敵手時沉著鎮定,不動聲色。
望之若木雞,不是唱空城記,而是大巧若拙,是大勇若畏。要想達到這樣的境地,必須經過許多細緻而有針對性的訓練。
花冠芥羽鬥雞狂(4)
經過嚴格的挑選和訓練的鬥雞,若想在鬥雞場上取勝,還要作一些必要的武裝和準備,即所謂的“金距取勝於其始,芥肩取勝於其終”。
“金距”是一種特製的利刃,鬥戰之前將其套到鬥雞的爪上。
“芥肩”和“芥羽”的作用類似,一種說法認為“芥”通“介”,也就是為鬥雞穿上甲冑。這種解釋值得懷疑,身上披了鎧甲固然能保護鬥雞,但同時也影響了鬥雞的靈活性,有點兒得不償失。
另一種看法認為,“芥肩”、“芥羽”是將芥末撒到鬥雞的肩翅之間,當兩雞纏鬥的時候,只要對方的雞頭碰到身上,那些辛辣的芥粉便會刺激它的眼睛,讓它無法再戰。
類似的方法還有不少,比如在鬥雞的頭上塗一些狸貓的脂膏,利用雞對狸貓的恐懼心理,在未戰之前先把對方震懾住。
可以說,為了在鬥雞中取勝,各種各樣的明槍暗器全都派上了用場。
4
和鬥雞一樣,鬥鴨、鬥鵝也是古已有之的玩意兒,雖然不及鬥雞一樣激烈刺激,但唐代時愛玩的也大有人在。
唐朝最有名的鬥鴨者當數陸龜蒙。陸龜蒙為晚唐文學家,人稱“江湖散人”、“天隨子”,胸有大志卻懷才不遇,後來索性在蘇州附近的甪直建起一處宅園,過起灑脫的閒居生活。
在陸龜蒙的園子裡修有亭閣花畦,橋軒小景,最特別的還是一處鬥鴨池和一處鬥鴨欄,足見他很喜歡鬥鴨之戲。
明代蔣一葵在他的《堯山堂外紀》中提到,陸龜蒙在他的園中建有鬥鴨欄,欄中養了許多鬥鴨。有一天,一位從長安來的宦官來到陸龜蒙的園中,看見陸龜蒙的那些鬥鴨,禁不住手癢起來,拿起彈弓將其中一隻綠頭鴨射死。
陸龜蒙一見,大驚失色,叫道:“壞了!這隻鴨子會說人話,正要把它進貢給皇上,現在讓你打死了,怎麼辦?”
那位宦官一聽,立刻嚇得面色慘白,慌忙把身上帶的錢統統掏出來送給陸龜蒙,請他千萬不要聲張出去。過後,宦官小心地問陸龜蒙:“那麼,那隻綠頭鴨到底會說什麼話?”
“唔,它會叫自己的名字。”陸龜蒙說完,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鬥雞通常為兩隻雞捉對單挑,鬥鴨則不同,主要玩的是群毆。一般是把鴨子蓄於鬥鴨池中,觀其相鬥。鴨群相鬥的時候忽聚忽散,往來奔突,音聲響亮,自有許多鬥雞無法比擬的樂趣。
天寶年間曾任北海太守的李邕寫有一篇《鬥鴨賦》,對鬥鴨的場面有非常生動的描寫:
……其聚則同而不和,其鬥則仁而有勇……其浮蔽水,其旋如雲,共沿波而弄吭,各求匹而為群……會合紛泊,崩奔鼓作……始戮力兮決勝,終追飛兮襲弱……聳謂驚鴻,回疑返鵲,逼仄兮掣曳,聯翩兮踴躍,忽驚迸以差池,倏浮沉而閃爍。號噪兮沸亂,傾耳為之無聞……
這樣的場面是不是非常熱鬧,非常好看?
晚唐時期的傻皇帝唐僖宗也有類似的愛好,不過他喜歡的是鬥鵝,經常到興慶池去與諸位王爺一起鬥鵝,下的賭注是一隻鵝五十錢。
如果鬥鵝也和鬥雞一樣單挑,這個賭注並不大,如果是像鬥鴨一樣的群毆,百十隻鵝算作一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