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2/4頁)
瞎說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導而成。每次表演之前,要為其披上錦繡,繫上金鈴,在其鬃毛間綴上明珠。
每有盛宴,這些經過精心調教的舞馬就成為眾人囑目的焦點。伴著美妙的樂聲,一匹匹健俊的舞馬口銜酒杯,踢踏舞動,綵帶飄揚,實在是佐酒助興的妙品。
這樣的場面氣勢恢弘闊大,看上去既有趣又氣派,但僅僅是這些似乎又缺少了什麼。於是有御用文人站出來,從中提煉出一些崇高神聖的主題,認為百獸來舞,是共賀天子聖明,萬代昇平。
舞馬詞寫得最多的詩人是張說。張說三次擔任宰相之職,是玄宗身邊的大紅人,與玄宗多有詩詞應和。
張說寫有舞馬詞六首,舞馬進行時多以《傾杯曲》伴奏,而張說的六首詩便是為《傾杯曲》填寫的歌詞。
彩旄八佾成行,時龍五色因方。
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
這樣的詩句,大聲讀出來便會感到音韻鏗鏘,有一種內在的節拍,自然是很好的歌詞。而“屈膝銜杯赴節”,活脫脫就是那隻鎏金銀壺上舞馬的姿態。
張說的舞馬詩不單單隻有這六首,綜觀他所有的舞馬詩,其中多的是“聖君”、“神馬”、“天庭”、“獻壽無疆”一類的辭句,極盡頌揚歌拜之能事。雖然有些誇張,卻有許多精到的描寫,我們從中倒可以窺見一些舞馬的絕技。
“連騫勢出魚龍變,躞蹀驕生鳥獸行。”舞馬魚貫入場,小步頻邁,步態輕巧;“腕足齊行拜兩膝,繁驕不進踏千蹄……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腕足齊行,兩膝作跪拜狀,和著樂曲踏蹄行進,當曲終之時口銜酒杯,垂頭掉尾彷彿酣醉一般。
這些生動的詩句表明,當時的舞馬調訓得法,舞技十分高超。
唐人有一篇《舞馬賦》,不知作者何人,對舞馬的風姿描寫得極為精到: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蹀躞翩躚舞馬行(2)
……或進寸而退尺,時左之而右之……知執轡之有節,乃蹀足而爭先。隨曲變而貌無停趣,因矜顧而態有遺妍。既習之於規矩,或奉之以周旋。迫而觀焉,若桃花動而順吹;遠而察之,類電影倏而橫天……
舞馬的妙態,其實只好意會,而唐人留下的這一段文字讓我們的想像無限接近了那幅美景。
相比之下,天寶十年進士、秘書省校書郎錢起的舞馬賦則要遜色得多。在那篇《千秋節勤政樓下觀舞馬賦》中,錢起辭藻華麗,通篇多是諂媚頌揚之辭,也許在當時這篇賦文曾得到許多嘉許,或者被廣泛傳誦,但今天讀來卻令人厭倦。
兩相比較,還是那一篇無名氏所作的舞馬賦耐讀得多。這其中的差別,實在值得作文者深思。
2
關於這些舞姿優雅、馴順溫良的舞馬的下落,在《明皇雜錄》中有些交待。
安史之亂中,唐玄宗倉皇逃離長安,避入蜀中,養在宮苑裡的那些舞馬大多散落到民間。安祿山早年曾在皇宮裡見識過這些舞馬的舞姿,便派人將剩下的幾十匹舞馬聚攏起來,送回范陽。
安祿山死後,這部分舞馬又輾轉落入田承嗣的手中,結局十分悲慘。
田承嗣為安祿山的部將,性情兇詭,不習禮義。先後追隨安祿山、安慶緒父子和史思明、史朝義父子,歸附朝廷之後又再次反叛,為人殘暴奸詐。
田承嗣得到這些舞馬之後,不知道它們的來歷,只把它們當成普通的戰馬來使用。
北宋有一天軍中演奏樂曲,那些舞馬一聽見熟悉的樂音,立刻像從前一樣踏樂而舞。養馬的兵士們大驚,以為它們中了邪魔,揮舞棍棒上前去一陣亂打。
可憐的舞馬以為主人嫌它們跳得不好,棍棒之下反而跳得更賣力氣。兵士們害怕了,趕快跑去報告田承嗣。
田承嗣自己也沒見過舞馬,以為這是妖異之象,就下令狠狠地打它們。舞馬被打得愈痛,便舞得愈加整齊規矩,愈招來狠辣的毒打。可嘆這些優雅乖巧的舞馬無法揣測暴徒們的心思,不敢停歇下來,最後都被活活打死了。
與皇家舞馬相對應的,還有一種樸素而歡快的民間馬舞。
馬舞通常由三人表演,一人在前扮馬頭,雙足為馬的兩條前腿;另一人在後扮馬身,雙足為馬的兩條後腿。還有一人騎在馬背上,持韁舞鞭,扮演騎馬者。
這種流行於西域的馬舞在今天的秧歌中還能看到一些蹤影,只是現代秧歌將其簡化,僅由一人來扮演,騎的是紙糊的黑驢子,而且只有兩條驢腿。
與馬舞相近的還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