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夫不知,名曰無明。……復告大眾:我以佛眼遍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性本解脫,於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無故,所因枝葉,皆悉解脫。無明解脫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脫。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槃。”(《大般涅槃經》)
這一段佛陀講的是三個不同層次的“現量境”的表達,我們可從中領略到佛陀以不同三昧入不同現量境的情況。首先,佛陀入“甚深般若”,觀到三界六道主客境界,“畢竟寂滅,同虛空相”,“永斷諸有”,“斷一切相,一無所有”。這種“現量境”,比量是無法知道的。只有到“甚深般若”的三昧境地,才可知本無一相,一無所有。焉有主客內外之相呢?!更何況是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宇宙眾生!只有證到甚深般若之人,才真正理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真實含義。吾人所見的主客內外一切之相,也是我們共處在“甚淺般若”中所見到的現量境(只要對所現境不二相分別的話,就是現量)。現在我們感官面前的外境,以及我們自己的心身等三道境,都是“循”我們業妄的資訊結構所展現出來的幻妄相。比我們人業妄重的眾生所展現的三道境就更低下了,比如蛆發現大便可能是它的大城市,但對人卻是穢物。
佛陀講,各類眾生在各自業妄的資訊結構的處理下,展現出各自的“應所知量”。唯有佛陀入“甚深般若”時,其所現的現量才是超越其他眾生所現之量的真實“存在”!能知本無一物、“一無所有”的現量事實之人,“名出世人”(將後再不會展現三界世間之相了);否則,因未認識到“本無所有”現量機制的智慧,沒有“滌除玄覽”上的業妄資訊結構,仍“循此業妄”,展現三界六道的主客現象(現量)。
當佛陀入到“摩訶(大)般若”境地時,觀到三界一切有情無情,“悉皆究竟無繫縛者,無解脫者”,“不出三界,不入諸有,本來清淨,無垢無煩惱”,“盡諸動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可見在“摩訶般若”所現的“現量”中,“動念”、“思想”的心都息滅了,進入了無動、無念、無思、無想的“大涅槃”現量。“真見此法,名為解脫。到達此“現量”境時,斷了塵沙惑,名為解脫。前一現量為“名出世人”,但出世人不一定究竟解脫。破了我執的業妄,斷了見思惑,不一定破了法執的業妄,未斷塵沙惑,故不究竟解脫。
當佛陀以佛眼遍觀三界一切諸法時,現量的層次更深更細微了,觀到“無明本際,性本解脫”,“所因枝葉,皆悉解脫”,這是佛陀給我們展現斷了“無明惑”的“現量境”。斷了無明惑,就入了“常寂滅光”之大涅槃。斷了三惑時,所現“現量”不同,這是比量無法認識的。比量只能認識它那境界中所現事物的表面現象。我們先要明白比量所見的現象,不是常寂滅光的究竟實相,都是各自循業發現的應該所知道的“現量”,並且這些“所知量”都是實相本體所現的業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皆如夢所見”,“實無外事”,“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瞭解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故。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為真如第一義諦”。所以,比量是不真實的;即使是現量,業相現量亦是虛妄相,只是不陷入比量的無明中受其欺矇,得智慧知見。直到破了三惑的“常寂滅光”現量時,才是宇宙萬物本體的真實現量。
5、“道”是絕對的
對這些自然界的甚深規律、微妙之法、究竟“存在”,非入無慾的認識是不能認識的,非以主客合一的認識狀態是無法瞭解的,非以現量的一相觀照是證不到的,非轉識成智是不能完成的。所以,從相對真理到絕對真理的認識過程中,我們先要認識老子的認識、佛陀的認識、莊子的認識、伏羲的認識、孔孟的認識、列子的認識等,才能體會到聖賢大智慧的寶貴之處。以此,或許能知其大聖們的一點點真實資訊。否則,毋容置喙,免貽誤後人,自造無邊業果,更何況是無知有意而詆譭,那就更不堪設想了!
有了這些認識,我們再來看《老子》第一章中的“道可道,非常道。”道是老子所證的甚深現量境。當老子觀到此現量時,將此現量表達為“有渾成之物”存在(指老子證渾沌未分的現量),比天地還早。這與佛陀在“甚深般若”所觀的現量一樣,三界六道,日月星辰,諸山大海,大地含生,斷一切相,一無所有,焉有天地之相呢?(天地指物質的世界,是物質世界的總稱。)
“天地者,形之大者也。”(《莊子·則陽》)
“有大物者,不可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