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假不實,將空更欲覓空。世人迷倒至甚,如犬吠雷叿叿。”(《景德傳燈錄·二十九卷》)
三、追求絕對
如何克服相對真理的侷限而進入絕對真理,讓人們未來解脫,現在生具法樂,這是歷代聖賢的悲願善慈!一相的絕對真理之樂是法喜法樂;二相的相對真理之理是感官娛樂。法樂利己利他,毫無後患,而有善果;感官娛樂看似利己,實則害己損己,況且娛樂“利己”往往損他,因為二相的娛樂極化自他,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後患無窮,定有惡果。所以,人們要認識轉識的重要性,要認識相對真理的虛幻性,要明白絕對真理的智慧性,要清楚極性觀念的危害性,要追求非極性境界的無上性,要獲得一相無相的解脫性,要體證實相本體的真實性!
“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者,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莊子·在宥》)
天道者,非極性絕對之謂也;人道者,極性相對之謂也。天道無為,絕對真理,非極性屬性也,故至尊(“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為一切極性事物和相對真理之“君”(本根本體也,主者)也。人道有為,相對真理,極性屬性也,故為累(因緣所生,當體皆空,幻化不實。但因無明迷惑,識心分別,二相取捨,事非蜂起,煩惱無盡,生死不了,豈不累?),故為臣。臣者,為非極性實相本體或絕對真理之稱體起用,循業現相也。“天道”之無為,體現著我們追求的目的。人生最高雅的境界,是智慧道德圓滿的屬性(世界觀),慈光善意普照的狀態(人生觀),自在解脫無礙的作為(價值觀)。“人道”者,體現著眾生各自承受的現狀,是眾生被動展現的結果,是迷惑無智的愚昧狀態,是貪瞋痴慢的屬性,是無可奈何的被動。這裡的“天道”不是指天堂的天道;“人道”也不是指人間之人道,是專指兩類狀態屬性,是不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亦是本章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的界線。所以莊子說:“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
第四章 突破思維與自性開顯
一、極性思維的困境
1、愚民非愚,聰明非聰
人類從“有欲”認識到“無慾”認識的過程,就是突破思維與自性開顯的過程。此過程轉識成智亦是,二相歸一相亦是,極性轉非極性亦是,比量到現量亦是,相對真理到絕對真理亦是,轉凡成聖亦是,淨化心靈、完善人格、昇華境界、迴歸自然亦是,儒釋道聖賢的理論操行皆是!
老子曰:“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三章》)
“常使民無知無慾”,這是人們很難理解老子慈悲智慧的內容。為什麼要“使民無知無慾”呢?“無慾”還可以理解,“無知”就不能理解了。尤其是“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之說,就更不能理解了,甚至就想不通了。於是,被一些淺薄之人說成是“愚民”政策,將老子說成了復古倒退愚民學說的理論家了。的確,二相有欲的認識必然導致識心分別強化;識心愈分別愈強化,“為我”的主客(二相)取捨就愈堅固,自私自利的觀念就愈敏銳;為我取捨愈敏銳,則爭貪之心愈機巧,愈“聰明”;為我自私的心眼愈“聰明”,人心就澆漓;人心愈澆漓,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良心等文明的人性就愈泯滅;文明的人性愈泯滅,鮮廉寡恥就愈顯露;愈顯露,人就會習以為常,成為“情理”。於是,世風日下,作惡造罪不知羞慚;不知羞慚,則必肆無忌憚,為所欲為,結果人性墮落,失去了人之所以為人的仁義、道德、理智等特性,就成為人面獸心了,社會必然無序化,天下必然在爭貪奪搶中大亂矣!
老子的大智慧,明曉人心二相分別極化的惡果,必然導致人類社會爭貪奪搶的局面(“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法,失法而後搶,失搶而後殺)。他的慈悲之心,不忍讓子孫後代陷入失去人性的泥潭中去,故大聲疾呼,要使民“無知”,要“愚民”。要“愚民”的老子,是先從“愚自己”開始的。請看:“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明白了這些道理,就知道老子首先不是“愚”民,而是“愚”己。正因為老子“愚”己,才使老子成為老子。老子“愚己”,成為千古之大聖大智者也,而百姓“聰明”自己,結果生時煩惱痛苦,死後罪業累累,被歷史遺棄!那麼老子如何“愚己”、“愚民”呢?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