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城裡打棕葉的人太多,於是常要跑到很遠的鄉下去打。我們去的最遠的地方,就是六保河以東的幾處大葦塘。
打棕葉是件快樂的事。左鄰右舍的男孩女孩,大家一喲喝,就提著籃子上路了。嘰嘰喳喳一路走過縣城的大街,像郊遊,像野營。大家由近及遠,見了葦塘就一擁而上,像蝗蟲吃莊稼一樣會“吃”掉能夠摘到的所有葦葉。別看荒蘆葦塘很大,能摘到的好葦葉卻不多,因為又大又好的葦葉都在深水處。大家圍著葦塘周邊轉,先摘大葦葉,再摘小葦葉。摘完了,再朝更遠的地方走。常常是,越走葦塘越多,葦葉越摘越大。於是扔掉一開始摘的相對小的,滿載而歸的是又大又肥嫩的葦葉。
棕葉打來,大人誇了幾句後,就忙著將棕葉捆紮成一把一把的,放在洗衣服的大木盆裡浸泡,用不了的棕葉送鄰居。
我們把包棕子的糯米叫黏米。黏米平時買不到,只有端午節時,才有定量的供應。現在記不起一家人可以買到幾斤黏米了,但肯定是僧多粥少,因為包棕子時,常要在黏米中加一些普通的大米。母親說是摻和一下,不要太黏了,其實還是純黏米的好吃。每次包棕子,母親總會用純黏米請手巧的鄰居包上十來個小巧的棕子,做上記號,每人分兩隻品嚐。哈,那個粘啊,那個香啊,那個軟啊,在紅棗和白糖的作用下,是一輩子都忘不了的也不會再吃到的美味。
黏米也要提前浸泡。棕葉和黏米泡透了,就要開始包棕子了。包棕子是巧活,不會包棕子的四處請人,會包棕子的四處出擊。大家團團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拉著家常裡短,包著棕子,洋溢著的是濃濃的鄰里情。
煤爐煮棕子火候不行,臨時支起地鍋,吃罷晚飯就將棕子上鍋,烤起旺火來煮。煮開後,再用悶火整夜慢慢煮。煮的時間越長,棕子越黏越香越好吃。但嘴饞的我們,總是流著口水圍著地鍋團團轉,還不斷地對著母親叫著“熟了吧熟了吧,早該熟了吧”,母親被纏得沒法,只好隔個把小時,撈出一個來,大家分吃,一直吃到睡覺。
天剛亮,母親就揭開地鍋蓋,立時棕子香味直刺腦門子,大家從酣睡中一躍而起,奔向院子中的地鍋。這時地鍋邊已擺上小方桌,棕子剝好放在盤子裡,桌子中央,是盛白糖的小碗,還有煮熟的雞蛋和大蒜頭——為什麼棕子節要吃雞蛋和大蒜頭,一直是個謎。棕子隨便吃,而雞蛋和大蒜頭,每人最多分三四個。吃飽了棕子,大家拿著雞蛋和大蒜頭,和左鄰右舍的孩子們,邊吃邊玩去了。而母親,則端著棕子挨家去送,當然,鄰居家的大姨大嬸大娘們,也是如此。
用過的棕葉是不會扔的,洗淨了十片一把紮起曬乾,掖在鍋屋的梁頭上收藏起來,等明年端午節再用。據說老棕葉味道特別,至少可以用三年呢!
我下放時的村子,兩面環水,棕葉是我從未見過的好,於是摘了一大化肥袋,送回縣城的家裡,分給左鄰右舍,大家齊誇鄉下棕葉好,誇我能幹。
2009年5月28日星期四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迪迪幾
應該屬於煙花爆竹一類吧?樣子,像加長加粗的爆竹的點火引線,又像是縮微的細長的煙花。大約一尺長,筷子般粗細,軟綿綿的紙卷著黑呼呼的火藥。天黑時,點燃,高高舉起,小跑,一路飄起一縷一縷的星星點點的火團,煞是好看。而且,又是煙花爆竹中最便宜的,大約一分錢三五支,一角錢可以買到幾十支,足夠一個晚上消遣的了。
它的名稱,叫得出來,卻難以準確地寫出來。音譯應該是“迪迪幾”吧?“迪迪”是它燃燒時發出的細小而連續不斷的聲音;“幾”則是炮竹的“藥捻子”的意思。“迪迪幾”就是在燃燒時發出細小而連續不斷的迪迪聲的爆竹的捻子似的東西。
那時,本地有個俗語,叫“門後擱不住迪迪幾”。意思是有了好東西,存不住,總是提前拿出來。比如,中秋節分到月餅,說好了要到晚上月姥姥升起來時吃,可是每到那時,我們卻早已吃完了。比如,分到一張電影票,母親暗地裡給了我,我卻忍不住拿出來炫耀,結果大家都爭著要看,爭來爭去,爭得你哭我嚎,最後只好收回票,給了鄰居。母親這時就會又好氣又好笑地說:“真是門後擱不住‘迪迪凡’!”當然,這話的本意是,買了“迪迪幾”後,先藏在門後(門後歷來是藏東西的好地方),等到晚上拿出來燃放。可是小孩子總是時不時跑到門後,拿出一根來燃放,而且是越放越想放,於是,一會一支,一會一支,等不到天黑,一把“迪迪幾”就燃放完了。
即使在煙花爆竹中是最便宜的,最低等的,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