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紜M醴�
國風。鄭風國風。魏風國風。唐風
國風。齊風國風。秦風國風。陳風
展開
註釋作者摺疊編輯本段
毛亨摺疊
毛亨,生平不詳,是“毛詩”的開創者。一說西漢魯(今山東曲阜)人;一說河間(今河北河間、獻縣)人。
據稱其詩學傳自子夏,作《毛詩古訓傳》,傳授侄兒毛萇。時人謂毛亨為大毛公,毛萇為小毛公。古時有四家為《詩經》作注,齊、魯、韓三家詩從西晉到宋先後失傳,現僅存《韓詩外傳》六卷,只有毛亨、毛萇叔侄作注的“毛詩”流傳下來。鄭玄作箋、孔穎達作疏,成就了《毛詩正義》。
毛萇摺疊
毛萇西漢趙(今河北邯鄲)人,相傳是古文詩學“毛詩學”的傳授者。世稱“小毛公”,其詩學傳自毛亨。曾當過河間獻王博士。
毛萇西漢趙(今河北邯鄲)人,相傳是古文詩學“毛詩學”的傳授者。世稱“小毛公”,其詩學傳自毛亨。曾當過河間獻王博士。今天我們讀到的《詩經》,就是漢學大儒毛亨、毛萇註釋的“毛詩”。孔子刪定《詩經》後傳給了子夏,子夏傳給了曾申,曾申傳李克,李克傳孟仲子,孟仲子傳根牟子,根牟子傳荀卿。荀卿傳給毛亨。可惜,毛亨生不逢時。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整天以語《詩》為事的毛亨不知何時大禍臨頭。攜帶家眷一路倉惶地從魯地北上,一步步遠離塵囂。最後來到相對荒僻但水草豐美的武垣縣(今河間市,當初屬趙國的北部)居住下來,隱姓埋名,甚至裝成本地人。這也是後來史家有的稱他為魯人,有的直接稱他為河間人的原因。直到漢惠帝撤銷了“挾書律”,天下天平了,毛亨才敢光明正大地重新整理《詩經詁訓傳》,並親口傳授給毛萇。
當時。西漢河間王劉德遍求天下“善”書,得之即刻工整謄抄,然後“留其真”,將抄本加金帛還給書主,四方之士不遠千里趕到劉德這裡。劉德對這些人士自然禮遇有加。現在忽然聽說在他的轄區居然有這麼一位能夠誦經解義的大賢,大喜過望,“禮聘再三”,請毛萇出山,封毛萇為博士,並在都城樂城東面建造日華宮(今泊頭市西嚴鋪)。北面君子館村建招賢館,命毛萇在此講經,傳授弟子。今河間詩經村西北面三里處的君子館村。據《嘉靖河間府志》講就是毛萇當初講經的地方,人們一直尊稱那個地方為“君子館”。其舊址曾出土漢磚一方,上有漢墓“君子”二字。
當年講解《詩經》的主要有齊人轅固、魯人申培、燕人韓嬰、河間毛亨4家。但由於毛詩傳繼儒門正宗,解經往往與先秦典籍相合,而且其訓詁平實,準確、簡明、便於傳習,所以,獨有毛詩流傳下來。
毛萇卒年無從查考,但他死後未能葬歸故里。一說毛萇後來官北海太守(今山東昌樂東南);一說其最後聘任河間太傅。後葬於國都樂城附近。不過,家鄉的人們為了崇仰祭奉。於詩經村及君子館的西北面修建了一座毛萇衣冠冢,稱“毛精壘”;亦有考證。認為此地即為毛萇墓,以上二說《河間府志》、《河間縣誌》均有記載。為了表示對毛公的崇敬,村子名為崇德里。直到雍正三年,由於遞鋪(驛站)設此,方改稱三十里鋪(今河間市三十里鋪)。
由於毛公承繼傳播《詩經》的偉大貢獻,受到歷代官方及民眾的尊敬。元代至正年間,河間官員在崇德里毛精壘奏建書院。到了公元1506年,在遺址上重新建堂修祠,祠內供奉毛公像。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南巡,路過河間,除詠毛公作詩紀念外(此詩言御碑現存河間市文保所),特遣重臣致祭。轉年,河間知縣吳鳳山開始擴建書院,並準備把該書院建得“且偕嶽麓、嵩陽、應天、白鹿洞諸名流傳不朽也。”到近代,毛公書院修葺得更加完備,前為學堂,後為祠,古柏森森,祠內塑毛公像,上匾書“六義宗公”。文革中,書院被毀。
毛萇與《詩經》的關係摺疊
毛亨毛萇與的關係,在學術界早已是無需爭論的話題,然而毛萇是否有後,卻是千年未解的一道題。沒想到這個難題近日已迎刃而解,河間市文化局局長田國福最新發現,毛萇有後,其後人在泊頭。
毛萇後人的發現,純屬一種偶然,卻與田國福的研究息息相關。《詩經》是中國文化長河中燦燦生輝的文學寶典,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以研究發展培育地方文化為己任的田國福,在調到文化局後,就開始致力於詩經的研究與源流考證工作。他的研究成果,不但得到了專家學者的公認,而且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得到了很高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