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關於龍,以及龍的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也是華夏文明的典型象徵。三峽大地,神龍架,大巴山,巫山山脈,川江激流,雖然地勢環境險惡,但也釀造了巴渝文明,峽江龍的文化。
自古以來,三峽地區東臨楚湘,西接巴蜀,南交雲貴,北通陝甘。雖然,交通阻塞,舟楫不便,但卻難以阻當原始居民對文明的追求。因此,其文化之源既受黃河流域的影響,更是長江文明的發祥地。雲陽便是這快寶地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文藻勝地的雲陽對於龍的圖騰,崇拜更是鼎禮有加;關於龍的神奇故事,傳說婦乳皆知。通覽雲陽的大大小小的地名,你就會深有感受:龍有龍之觜——青龍觜,龍有龍之角——龍角;展翼之龍——展龍埡,好學之龍——文龍;龍有壩,壩有缸,缸有洞,美其名曰:龍壩,龍缸,龍洞;青龍灘上龍飲水,龍脊石前龍爭先;最後群龍共舞聚會首——名曰九龍。每一個美麗的名字都有一段美麗的故事,每一段美麗的故事都有云陽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祈天之龍,火龍;祈雨之龍,水龍;喜慶之龍,舞龍;平地行舟,採龍船;激流爭先,賽龍舟。對比華夏大地各地的龍,雲陽龍更有特點,也更有川江文化的特色:粗曠,爽直,熱情,奔放。
先說雲陽的火龍。這條火龍在千年古城雲安最為興旺。雲安自從從玉兔鹽井裡採集到滷水之後,便成為巴蜀,巴楚,雲貴,甘陝的食鹽供給地。唐代詩聖杜甫在雲陽養病半年時,就在他的詩中這樣描寫到:“負鹽出井此溪女,打鼓伐船何郡郎。”雲陽因鹽都雲安而興盛,雲安因鹽業而繁榮。是時,鹽業工人,鄉販走卒,在農曆正月間,特別是元宵節,便用葛藤紮起龍身,做好龍頭;一到傍晚,家家張燈結綵,萬戶空巷,來到大街上,都來觀看火龍*。只見幾十條漢子赤著上身,拿著火統(火統內塞滿火藥,硝,硫磺等碎末),舞著龍身,招搖而來,呼嘯而去。只看見火花四濺,流光溢彩,一條火龍從街頭逶迤而來;只聽見歡呼聲,驚歎聲,吆喝聲,不絕於耳。此火龍不同於四川銅梁的火龍,第一是材料不同,第二是供燃的方式不同。更主要的是雲陽火龍不僅在於突出吉慶的氣氛,而且在於期盼來年的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是時,家家宮燈,戶戶春聯,火樹銀花,好一派吉祥的景象。
而云陽的水龍更是別有一番滋味。民以食為天的鄉民,面對五月焦土,心急如焚,於是一條奇特的水龍便從龍王廟裡竄出:這條水龍沒有龍袍,只有龍的骨架。龍骨全是用青藤纏繞,在貌相猙獰的龍頭的帶領下,呼嘯而出。幾十條精悍的漢子赤著上身,正用渾身的力氣揮舞著,奔跑著,而沿街的眾人則用淨水潑向水龍。在這一點上頗似雲南景頗族的潑水節。而前者在於祈龍祭天——盼風調雨順;後者在於淨水沐浴——潔身守玉。雲陽的人民希望用純潔的淨水呼喚上天的恩賜,讓上蒼的甘霖澤被大三峽。據說,這種方法很為靈驗。後來,玩水龍的方式逐漸流傳下來,併成為風俗。
至於揉和了川劇特色的踩龍船,旱地行舟的舞龍也有特色,在這裡就不一一描繪。在這裡我就介紹一下更有人氣,場面更火爆,競爭更激烈的賽龍舟。
川江上雲陽的龍舟,依川江上各個碼頭分別命名為青紅白紫藍,皂花赤綠黃。在大小端午節時,齊聚雲陽古渡——銅鑼渡。於是,一場爭碼頭的龍爭虎鬥就開演了。各條龍船打著鑼鼓,搖著彩旗,唱著山歌,喊著號子,在沙灣河壩的水面上,沙灘上開始較勁。只聽見火統炮震天動地,只看見彩旗迎風飛揚,酒香瀰漫潔白的沙灣,水氣盪漾洶湧的江面。人們打著洋傘,戴著斗笠,提著棕子,吃著餈粑,走走停停,踏青看船。從小河口的閔家義渡到二郎灘,從龍脊石到張桓侯廟,人山人海,好不熱鬧。
在掀天的鑼鼓聲中,在眾人的吶喊聲裡,兩條龍船似離弦之箭,向張飛廟飛馳而去。鑼鼓聲鏗鏘有力,節奏越來越促,船弦兩側橈片翻滾。有時,江面上湍急的流水會沖走龍舟,旋渦甚至會掀翻龍舟;但是,橈夫子們會爬上進水的龍舟,一邊舀水一邊划槳,場面壯觀,慘烈,英雄。正如一首詩中寫到:“這生命之舵刺破驚濤駭浪,蔑視黑洞般吞淹生命的旋渦;讓靈魂與肉體雙重體驗,這風雨同舟勇往直前的生命旋律……”(《生命之舟》)龍舟,江水;鑼鼓,山歌;爽朗,耿直;理想,渴望;就這樣被賦予在五月之波的激流中,就這樣被端午節飛揚的龍舟所表現。
到雲陽,不能不聽《龍騰虎嘯》,不能不看雲陽的龍。有一條龍潛游於三峽平湖,有一條龍嬉戲於磐石城下,更有一條巨龍正在雲陽大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