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場化環境的努力徹底失敗。不過它也帶來了一個“意外的遺產”,那就是,使得中國經濟較早地脫離了“市場社會主義”的路徑,走上一條體制外增長的道路。晚年的吳敬璉在《“市場社會主義”與中國經濟改革》(2005年)一文中對此進行了敘述。
自70年代末期開始,中國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驗,然而成效一直不彰,儘管嘗試了多種方式,企業搞活的任務卻始終無法達成。正是在這種情形下,決策層改變了改革的“主戰場”,從城市國有經濟轉向農村的非國有經濟,這主要在三個方面展開:一是農村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二是對外開放,大量引進國際資本;三是在南方建立“特區”,實行改革開放的“地區推進”。正是這些體制外力量的成長讓中國經濟的格局煥然一新。
吳敬璉總結說,中國曾經按照“市場社會主義”的思路進行過向國有企業放權讓利、擴大它們在市場調節下的自主權的試驗與探索,但是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成功。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改變戰略以後,改革才進入了逐步前進的正軌。這一戰略在實質上是把重點放在創造使私有部分得以自下而上地成長起來的條件上,而不是國有企業自主權的擴大上。這是中國經濟能夠順利發展起來的關鍵。在這樣一種戰略安排下,中國改革突破了蘇聯教條和對國有制的崇拜。
當然,這些即將發生的事實都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