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頁)
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還有一些是漢奸叛徒,不提也罷。
更多的人是選擇了鬥爭。
不管是出於不滿正義消亡而抗爭的公心,還是不滿自己沒有得到應得到的權力、地位和尊重的私心,他們都選擇了和黑暗勢力對抗,甚至不惜犧牲生命,滿門抄斬。
我們要說他們是好樣的。
只是,看看他們的抗爭過程,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屢敗屢戰的高風亮節實在是暴露了大漢朝教育體制的第三個失敗之處,中國歷史上精英知識分子最喜歡結成黨派和惡勢力作鬥爭的是東漢和明朝,但是,敗得最為慘烈的也是這兩個團體,這不是偶然現象。
前面兩個是理論建設的盲點、篡改遊戲規則導致產品和現實不相容。
這一回是教學方法和教材本身的殘缺和不足。
01—18:教育體制的失敗(4)
教材本身的主要內容前面已經講過了,就是以儒家的經典理論,什麼仁義道德啊之類的作為範文,廣為傳頌。
出發點也是很簡單:這些都是好東西,讓小孩子們從小就被填鴨式灌輸有利於一個良好的健康的世界觀的形成。
可是,教材的健康內容和萬惡的社會現象比起來就顯得陳腐不堪了。
這也是儒家思想的一個致命缺陷,他把一切都設定的很美好,想把每個人都往聖人的標準塑造。
可惜,聖人是不存在,包括孔孟,都不是聖人,塵世中的都是俗人。
而且,退一萬步講,怎樣治理一個國家,儒家也沒有一個具體的,行之有效的辦法,不然的話,孔子也不會處處碰壁,孟子也不會黯然退隱。
一本自相矛盾的教材和一個陳腐的教學方法,能教育出什麼樣的學生?
東漢中後期以降那些鬥志高昂的清流人士已經做出了良好的表態:慷慨激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黨錮事件固然是勇氣可嘉,我們要佩服這些骨頭很硬的讀書人,可是,從成敗來講,基本上沒有任何可取之處,這些自詡滿腹經綸的知識分子在面對他們所鄙視的不學無術的外戚和宦官的時候可以說是雞蛋碰石頭,輸得體無完膚,毫無還手之力。
除了這些惡人掌握著無邊的權力,而讀書人只不過是佔據著道德的制高點這一關鍵原因之外,清流們單純的懷著一腔熱血去簡單粗暴的對抗王權的幼稚思路本身更應該值得反省。
其實,也不能全怪他們,因為他們已經盡力了,課本上只是講授了道德仁義以及捨生取義而已,怎麼成功卻絲毫沒有涉及。
這就是教育體制的最大弊端,一如今天,大學遍地開花,可是人才依舊緊缺,我們盛產考試精英和文憑驕子,唯獨缺少實用型人才,因為這種人才要麼被排除在門外,要麼被扼殺掉了。
東漢末年的三好學生們踏入社會面對的也是這個尷尬的現實。
好在,太多的流血和犧牲之後,一部分開竅了,他們明白了真正阻撓成功的是什麼了,就是他們要誓死保護的王權,因為他們要打倒的都是王權所產生的副產品。
所以,聰明的知識分子們開始尋求和其中的相對乾淨的一部分權力媾和,然後打倒最大的惡勢力——好比一個很骯髒的人,每一次出門都從一堆髒衣服裡面找出相對乾淨的一件。
清流們的選擇是——外戚。
要先打倒的就是宦官這個垃圾中的垃圾。
這是改變自己作戰方略,尋求勝利的底線,因為他們覺得其中一部分人還是可以改造好的。
只是可惜,思路的轉變倒是不錯,技術卻沒有得到提升。
以太傅陳藩為首的清流和外戚竇家的合作就是這方面的嘗試,鬥爭過程依舊是直來直去,簡單的長傳衝吊。
結果招來了更慘痛的失敗。
而這次基本上宣告了成熟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精英——三好學生們的努力完全失敗了。
要想拯救這個國家,必須換成另一個主導群體,三好生們還是做一些輔助性的幕後工作吧。
於是,就輪到我們前面講的這些差等生出場了。
這些學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鄙視,但是,他們依舊頑強的生存著,曹操、袁紹靠著深厚的家底和權謀,孫堅靠著武士階層,劉備,則是展示著自己江湖厚黑學斂聚人氣。
讓這些差等生挑起大梁,本身就是對教育體制的最大否定。
怎麼做呢?其實也很好辦,三好生們鑽進了一個死衚衕,而差等生們的逆向思維能力更強一些,這個政體已經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