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部分 (第3/4頁)
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漢滅亡了。
距離諸葛亮病逝已經過了30年,但是他也被他的子民銘記了30年,被這個民族銘記了3000年,因為他位居高位卻是一心為公,如此坦蕩的一位如何不被追思?
不光被自己的子民銘記,即便是在敵軍的陣營中,也是得到了很高的讚譽:
吃了不少虧的司馬懿對他的印象只有一個——天下奇才,這是在觀察了諸葛亮行軍佈陣之後得出的結論,也算是為諸葛亮軍事才華不俗的一個註腳吧;
30年後,也就是景耀6年春,詔為亮立廟於沔陽,同年秋,鎮西將軍鍾會進攻蜀漢,攻至漢川,祭拜了諸葛亮的廟宇,然後頒發了一條軍令——軍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芻牧樵採。這裡面固然有收買人心的因素,但是,不拿別的人作秀,而是拿諸葛亮說事不更能說明問題嗎?諸葛亮的功績,在囂張如鍾會這樣的人心中也是有著很大的分量的;
10年後,晉武帝司馬炎召見曾經跟隨過諸葛亮的大臣樊建問他諸葛亮的治國之道,樊建的回答是“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足感神明。”
司馬炎怎麼說的呢?“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雖然諸葛亮的連年和魏國發生惡戰,但是,一旦諸葛亮死後,他並沒有被敵人仇視,反而得到了尊重,50年來,從司馬懿到鍾會再到司馬炎都沒有改變過這種對他的敬意。
晉泰始起居注載詔曰:“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其孫京,隨才署吏,後為郿令。尚書僕射山濤啟事曰:“郿令諸葛京,祖父亮,遇漢亂分隔,父子在蜀,雖不達天命,要為盡心所事。京治郿自復有稱,臣以為宜以補東宮舍人,以明事人之理,副梁、益之論。”京位至江州刺史。
諸葛亮的這種信念即便是敵人也讚歎不已,“盡其心力”、“臨難而死義”,並沒有國界的限制,就像《亮劍》中慷慨赴死的騎兵連長一樣,再殘忍的敵人也會為之所動。
勇士,真的勇士都會享受到這種待遇,我們的諸葛丞相雖然不是戰死沙場,但是,他做到了。
對於這樣的勇士,我們有必要透過詆譭其為野心家、*者來顯擺自己的聰明才智嗎?偶雖然也無恥過,比如非議過他對李嚴的暗算,比如揣測過他在三顧茅廬上如何炒作自己,包裝自己,但是,蓋棺論定的時候卻不會給諸葛亮扣上這種無聊的帽子,偶像氾濫的年代就是偶像缺失的年代,現在的偶像要麼是已經被戳穿了,要麼是即將被戳穿,經得起時間和生死考驗的不多,諸葛亮算是一個,即便是我們把他請下神壇,但是,沒有必要將其打入十八層地獄吧?
有個偶像是好事,只要不是神化就可以。
好了,不管多說少說,也是把諸葛武侯給說完了,下面,就該來看看司馬懿——司馬宣王的了。
41—01:上位,司馬宣王(1)
諸葛亮死了。
也意味著司馬懿在曹魏政府中,達到了一個個人的新的高峰。
的確,雖然在諸葛亮持續了7年的5次北伐(227—234)中,司馬懿,作為最高指揮官,只不過是參與了其中最後的兩次而已,而且,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堅決採用龜殼神功策略,即便是迫於壓力出擊了,也大多以失敗而告終,比如最大規模的兩仗,一次丟了碩果僅存的革命*張郃(如果你堅持這是故意的,那麼我也沒有辦法),一次折損了3000大兵,實在是說不出手。
但是,至少人家司馬懿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了,輸人但是沒有輸陣,不光沒有丟掉什麼戰略要地,反而把諸葛亮給耗死了,所以,說人家是功勳卓著沒有問題吧?過程好又能怎麼樣?再水銀瀉地般的進攻如果只是開花不結果又有什麼用處?
而且,司馬懿也不是一根筋到底,他所忌憚的還是諸葛亮,所以,當確定諸葛亮死後,不僅做出了追擊的態勢,更是向曹睿請求向蜀國發動全面進攻。
——一如30年後的鄧艾、鍾會、諸葛緒全面出擊的態勢一樣,只不過,在這裡,司馬懿要求由自己單獨出馬就可以了。
不過曹睿,一向對司馬懿言聽計從的曹睿,居然拒絕了這個提案。
倒不是他怕司馬懿打敗了,在國際上的影響不好,而是功高震主啊(這可是帝王們最忌憚的一個主旋律),如果司馬懿藉著這個統兵在外的機會進一步掌控軍權,做出什麼不利於自己的事情怎麼辦?
所以,司馬懿打輸了或者無功而返到是好的,萬一真的把蜀漢給滅了呢?會不會再出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