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部分 (第3/4頁)
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這是最正牌的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有關他對諸葛亮的褒獎之處,大多是沒有說什麼非議的,爭論的焦點在於“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這句話上。
長於治國而短於軍事,這是幾乎所有的“黑”諸葛亮的團體一致的出發點。
這個看上去似乎是有點道理的,因為在劉備時代他沒有參與過什麼真正的戰鬥,入四川也許算是一次,但是,那一次並沒有遭遇到什麼真正的抵抗,有趙雲這個好幫手,而且還被張飛給搶去了風頭。
在劉備死後呢?南征的難度也不是很高,這一點前面已經列舉了,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
北伐呢?5次北伐,根本就沒有達到佔據雍州和涼州,開闢一個新荊州出來的戰略目的,勝利果實更是屈指可數,斬殺王雙是一個,射殺張郃是一個,還有什麼嗎?死的那幾千士兵嗎?以曹魏幾十萬正規軍的底子,還怕損失這幾千人嗎?
於是,就有人說諸葛亮是不自量力,是窮兵黷武,是把蜀漢拖向滅亡深淵的罪魁禍首。
這罵的就比陳壽狠多了,人家只不過是一個“連年動兵”而已,沒說什麼啊。
而且陳壽也是實話實說的,持續了7年的北伐,總計和曹魏發生了6次軍事對抗,還經常連續出兵,而且經常出兵規模達到了10萬左右。
但是,蜀漢經濟被拖垮了嗎?
直接來一句連年的戰爭把蜀漢給拖垮了的都是人云亦云,說話不走大腦的,而且,他們深知,反正自己是達不到諸葛亮的高度了,既然達不到了,那就把他給拉下馬來,抽上幾鞭子,再吐些口水——始作俑者絕對不是陳壽。
首先,我們來看看蜀漢的經濟構成吧。
經濟構成無非是農業和工商業而已。
蜀漢的農業如何呢?
巴蜀地區自古以來就得到了很好的開發,尤其是李冰父子的努力,“沃野千里”、“天府之國”並非是溢美之詞,而且,中原大亂,益州卻很少遭遇大規模戰爭,故而流民不斷遷入,史載“南陽,三輔人流入益州者數萬家”,而關西民從子午谷奔漢中者亦“數萬家” 。
益州是“國富民強,戶口百萬” ,漢中地區也是“民殷國富” 。這同慘遭破壞,戶口“十才一在”的中原形成顯著的反差。
所以,諸葛亮這種近乎於演習式的作戰模式,蜀漢帝國經得起折騰,由於絕少發生慘烈的軍事戰爭,所以,戰鬥人員的缺損可以很快的恢復,這點造血功能還是有的,而且,諸葛亮很注意這一點,因為他知道,一旦傷亡人數達到三分之一,也就是30000以上的話,恢復很難,即便是數量上恢復了,但是,都不是熟練兵種,所以,將會影響部隊的整體戰鬥力——當年八路軍反掃蕩的時候損失比較大,除了小日本加大了力度之外,還有一點就是擴編太快,新加入的戰鬥人員作戰素質不高,從而影響了整體的戰鬥能力,打仗,不僅僅需要鋼鐵般的戰鬥意志,還需要熟練的作戰技巧,我們可以鄙視日本人,但是,不能鄙視他們拼刺刀的技術。
讓我們重溫以下諸葛亮的北伐頻率,也可以驗證這一點:第1次和第2次間隔大約1年左右,因為馬謖的前軍將近15000人被擊潰,損失較大,第2次和第3次被貫穿,是因為第2次北伐沒有任何損失,還斬殺了王雙,所以,有精力發動,第4次和第3次間隔將近2年,但是,那是因為中間有一次是曹魏方面組織了一次大規模攻勢,這一次還撈到了張郃這個*布,第5次間隔的時間最長,大概3年左右,是諸葛亮準備最充分的一次,甚至涉及到了運輸技術的改進。
由此可見,雖然連年作戰,但是諸葛亮統籌安排的非常完美,雖然以區區一州對抗中原,但是,根本就沒有動搖蜀漢的生存根基,每一次的退兵基本上都和糧食供應有問題(只有第一次是因為作戰失利),注意,是供給運輸問題,而不是發生經濟危機造成的饑荒問題。
所以,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新審視一下陳壽的觀點呢?
40—14:功過,眾說紛紜(2)
實際上,陳壽所謂的“批評”根本就不是說諸葛亮在勞民傷財,而是說他沒有什麼軍事勝利果實,白忙活一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