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部分 (第3/4頁)
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三國志》正史中的記載大同小異:
“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區別在於,陳壽告訴大家,魏延每一次北伐都想這麼幹,只是經常被否決而已。
古今中外的確有很多偉大的軍事家完成了類似的壯舉,但是必須滿足很多前提,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諸葛亮為什麼要把魏延的計劃擱置起來。
39—13:北伐,寓意何在(4)
必須說明,諸葛亮面對這個計劃的確是有點“膽小”和“謹慎”了,因為仔細分析一下,魏延的這個戰略構想要想實現,必須在理論上完成以下幾個條件:
1 ——10000大軍在10天內迅速到達既定目標;
2——主將夏侯楙必須在面臨從天而降的蜀軍,一支沒有任何攻城重灌武器的輕型作戰部隊的情況下“果斷”的按照自己懦弱的性格驅使,不戰而逃;
3——魏軍主力跑的很快,以至於都忘記了攜帶戰略物資或者乾脆就付之一炬(堅壁清野嘛),結果導致長安城內有足夠的戰略資源以供魏延堅守之用;
如果我們的魏延將軍僥倖滿足了以上3大條件的話,還需要滿足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
4——諸葛亮所帶一路進展順利,可以在約定日期和魏延所部會和。
如果前3個都滿足了,但是第4個沒有滿足的話,足以讓魏延所做的努力功虧一簣,寫到這裡,我不禁想到了《我的團長》中那位瘋狂團長的瘋狂作戰計劃,所有的大膽行為全都實現了,也就是說他自己這一面做的很完美了,但是,主攻部隊的登陸計劃卻是突然遙遙無期,結果差點全軍覆沒——也差不多了,只剩下幾個兄弟,而且,還是導演們安上的一個光明尾巴,其實就像劇中人物所說的那樣:中國人,永遠會在不應該出問題的地方出問題。
什麼?你說《我的團長》那一幕是假設的?難道我們看著虞嘯卿那慷慨激昂的面孔時會聯想到他後來的舉動嗎?
難道我們的魏延大將軍所描述的一切光明前景不也是他假設聯想出來的嗎?
諸葛亮的不敢冒險就是因為他想到了這一些不可預知的要素,當不可預知的負面要素佔據了主流之後,就代表著這個計劃極端的沒有可行性,畢竟,現在的蜀漢帝國雖然處於劣勢,可是,還沒有到破釜沉舟的時候,初次北伐可以集中一支80000到100000的大軍出征,說明元氣恢復的不錯了,那麼諸葛亮有必要放棄穩妥一些的常規打法,而選擇搭上10000精銳蜀軍+一位碩果僅存的漢中太守,1號戰將魏延嗎?
諸葛亮的謹慎其實不是怕自己失敗,而是不想損失10000大軍,更不想損失掉魏延。
而且,諸葛亮和魏延的分歧之處不在於誰有沒有膽量,而是根本性的戰略分歧,諸葛亮的用意是穩紮穩打佔據雍州和涼州,與漢中還有江東方面對曹魏形成了包圍之勢,讓曹魏忌憚於危機四伏的邊境,自己就等於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同時,雍州和涼州周邊地區少數民族聚集,做得好的話,完全可以像南中地區那樣提供大量的優秀兵源。
但是,魏延的戰略呢?假設他的冒險成功了,但是,佔據長安孤城之後曹魏方面會坐視不理嗎?必然傾力反撲,反過來看,蜀軍的提供後援部隊以及糧食運輸都很成問題,隨時有可能陷入慘烈持久的消耗戰中。
曹魏實力三倍於蜀漢,又是在本土作戰,必然將脆弱的蜀漢帝國軍事和經濟拖垮啊,而且,所謂的盟友孫權真的會配合強行進攻曹魏嗎?恐怕由永安趁虛而入蜀漢本土,佔據益州是最為有利的吧?
那樣的話,蜀漢就會有滅頂之災,而被嚴重消耗的曹魏也成了實力壯大的江東帝國下一個目標,也就是說,魏延的戰略即便是成功了,真正獲益的是孫權。
從戰術角度來講,魏延是很有開拓性的,至少這種思想可以列入教科書保留下來,在一個合適的外部條件下展開運作,但是,從當時的實際條件和戰略層面考慮,還是諸葛亮的方式最為符合蜀漢帝國的現實利益。
魏延沒有什麼可抱怨的,佐證諸葛亮做出這個決定的還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就是我們下面將要說到的兩位人物:司馬懿和孟達。
這兩人的“沙盤推演”彷彿就是在模擬著魏延和諸葛亮做出這一冒險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