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部分 (第2/4頁)
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陣遭遇戰中,胡遵小勝卑衍一場,隨即,司馬懿一方面大張旗鼓的做出了要猛攻圍塹的態勢之後,真正的主力卻在佯攻部隊的掩護之下偷渡遼水,逼近了敵軍營寨。
但是,在逼近之後,司馬懿卻是緊急下令,放過眼前的敵軍,長驅直入,繞過這條防禦帶,直逼公孫淵的大本營襄平——也就是今天的遼陽。
對於司馬懿的這個舉動,將領們有點好奇和不解,於是就問道:“不攻賊而作圍,非所以示眾也。”
司馬懿一笑,解釋說:“賊堅營高壘,欲以老吾兵也。攻之,正入其計,此王邑所以恥過昆陽也。古人曰,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賊大眾在此,則巢窟虛矣。我直指襄平,則人懷內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
其實司馬懿這個作戰理念並不是什麼太高深之舉,不過是避實擊虛而已,公孫淵把自己的50000主力擺在遼水和司馬懿硬拼,必然會導致老巢兵力不足,如果硬拼這個防禦工事的話就會正中敵軍下懷啊,我們可以把這個圍塹假設為馬其頓防線,襄平為巴黎,作為主攻的“德軍”司馬懿,根本的目的在於“巴黎”,而不是在“馬其頓防線”面前展現自己的攻堅能力,所以,只要找到一個缺口,避開這個主力部隊直取空虛的襄平就可以了。
司馬懿做出這樣的戰略部署沒有什麼太令人興奮的地方,居然有人提出質疑和不解估計也是為了為這位後來的西晉奠基人作出陪襯吧。
當魏軍主力直奔襄平的時候,卑衍和楊祚坐不住了,不得不率領大部隊放棄主陣地回師救援。
當得知卑衍的主力回撤後,司馬懿很是高興,於是把主力放在了敵軍回師的必經之路首山,給予迎頭痛擊,猝不及防的卑衍和楊祚被打的丟盔棄甲,主力潰散,二人帶著殘部退回襄平。
怎麼樣?司馬懿很是得意:知道我為什麼當初不和他們硬拼了吧?就是為了今天啊,嘿嘿,把他們從王八殼子裡面引出來放在野外作戰,論起這種作戰模式無疑是對我們有利的啊——“所以不攻其營,正欲致此,不可失也”。
隨即,司馬懿就把襄平給團團包圍起來,眼看著,成了一座孤城,而公孫淵也成了甕中之鱉。
援軍呢?孫權不是沒有反應,話已經放出來了——“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深為弟憂之”(有關孫權為什麼以一種半死不活的敷衍態度對待公孫淵,後面會有詳細的介紹),言外之意,老弟,你就多多保重吧。
兵力傷亡殆盡(還剩個20000來人吧,再拉一些壯丁到還是好看,只不過戰鬥力就值得擔憂了),外援又是鏡花水月,地利和人和都沒有了,剩下的就看天時了。
你還別說,老天爺還真的幫了公孫淵一把,給他一次翻身的機會:連降暴雨。
沒有辦法,司馬懿抵達襄平的時候正值梅雨季節,這個時候不下雨反倒是不正常了。
只是,這雨下的有點猛,一下就是30多天,稀稀拉拉的就沒有停過,弄得遼水暴漲,平地數尺,以至於“運船自遼口徑直城下”。
水災的到來意味著攻城難度的加重,也意味著各種疾病將會橫行。
所以,魏軍上下有點軍心不穩了,有點撤回去以後再打的意思,即便是不撤,那也要選擇一個比較不錯的地方避避雨吧?
如果穩定軍心,提高士氣,制定下一步作戰方針,就看司馬懿的了。
41—16:鏖戰,遼東歸位(4)
對於士兵和將領的種種想法,司馬懿沒有嬌慣他們,現在撤軍?笑話,說好了一年之後勝利回師的,我還有面子嗎?遷營也不可以,這個鐵桶陣還沒有圍成呢,怎麼可以給公孫淵可乘之機呢?不過這個時候以德服人是沒有用的,必須軍機嚴明啊。
所以,司馬懿下令有敢言遷營者斬,而都督令史張靜因為違令被斬(殺雞給猴看呢),軍心始安。
這邊穩定下來,裡面的公孫淵開始蠢蠢欲動,“乘雨出城,打柴牧馬,安然自若”。
這就有點試探虛實的意思了,手下將士一個個看不過去紛紛表示要主動出擊,給他們一點顏色看看。
但是,被司馬懿給拒絕了,既不遷營也不作戰,就是這麼耗著。
司馬陳圭曰對此很是不解,於是就問司馬懿:“昔攻上庸,八部並進,晝夜不息,故能一旬之半,拔堅城,斬孟達。今者遠來而更安緩,愚竊惑焉。”
——我承認我是笨蛋,不能領會您的高深韜略啊,想當初平定孟達的時候,八路大軍齊頭並進,晝夜不息,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