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曹植,這位十二歲就有了生死之戀的才子,此時的心境正像他在七哀詩上吟誦的:〃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之子在萬里,江湖回且深。方舟安可極,離思故難任。孤雁飛南遊,遇庭長哀吟。翹思慕遠人,願欲託遺音。形景忽不見,翩翩傷我心。〃
甄夫人死了,曹植那寫過〃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名句的哥哥曹丕,送給他一個甄夫人睡過的枕頭當紀念,曹植抱著甄夫人的枕頭,傷心注下,在悲忿中寫成不朽的《感甄賦》來吊念他幼年時代的愛人,這篇千古的詩文後來更名為《洛神賦》。
曹植的生命歷程因為甄夫人的死而完全改變,少年時代意氣風發,放浪形骸,曾放言高論:〃辭賦小道,因未足以榆揚大義,彰示來世也。昔揚子云先朝執戟之臣耳,猶稱'壯夫不為也',吾雖德薄,位為番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勳績,辭賦為君於哉!〃企圖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沒想到他在政治上始終不能拓展抱負,反而在文學的成就上領袖群倫。在他的《野田黃雀行》裡有這樣四旬:〃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之。……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很能表現出他少年時代想騰空翱翔、自由飛舞的心情。
自從甄夫人死後,曹植在情感的壓迫中,在政治的爭鬥裡,在生活的不如意下,竟意志消沉,無所超脫,他中年的生活是〃連遇瘠土,衣食不繼〃;後期的作品音宛情危,憤切而有餘悲,與少年時代不可同日而語;在情感的失落上有兩句詩〃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太息〃最能表現他從十二歲開始就遺留下來的情感包袱。
曹植死的時候才四十一歲,正當壯年,除了遺留下來骨氣高奇,詞采華茂的詞章外,在事業與情感方面一無所成;隔了一千餘年,讀起曹植的作品,感念他的一生,真是讓人掩卷而嘆!
才高八斗如曹植者(謝靈運曾說:〃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猶且不能脫出情感的犁軛,泛泛如我輩,如何在情感的困頓中找出路呢?
在漫漫長空下,我曾夢想著,如果讓曹植在十二歲時依他的心願娶得甄夫人,也許魏晉的文學史就要改寫,我們也就讀不到《吁嗟篇》、《浮萍篇》、《怨歌行》、《門有萬里客》、《磐石篇》等等充滿骨肉之情、情感之痛、流浪之苦的作品了。
我們希望曹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希望他愛情完滿,或者望他文章燦爛,或甚至希望他政績輝煌?這些問題幾乎沒有答案可循。但是有一條不變的線索,乃是愛情是生命中一個重大的變數,有的人是變中有常,有的人是常中有變,曹植卻是一變而不可收拾,在痛苦中永世不得解脫。
追想曹植的一生,竟使我披衣徘徊,終夜不能成眠,一再朗讀《吁嗟篇》的幾句:〃流轉無恆處,誰知吾苦艱,願為中林草,秋隨野火燔。糜滅豈不痛,願與根菱連。〃難道一失了情愛,才子就沒有根了嗎?我這樣悲哀的想著,想著曹植撫抱甄夫人遺枕時的心情
——幸而甄夫人留下枕頭,否則我們連《洛神賦》都讀不到了。
——一九八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漩渦五石散
好友陳建華日前返國度假,放了一段他早年的音效作品,其中有一小節最使我難忘,他取名為《漩渦五石散》。
這首作品的靈感是來自魏晉,因為魏晉的知識分子揚棄儒學,醉心黃老,產生一種中國未曾有過的浪漫生活,魏晉文人為了逃避現實的環境,有許多人染上吃迷幻劑的習慣,他們把迷幻劑稱為〃漩渦五石散〃,又稱為〃寒食散〃。
關於〃寒食散〃,在《世說新語》曾有過這樣的註解:〃寒食散之方雖出漢代,而用之者,靡有傳焉。魏尚書何晏首獲神效,由是大行於世,服者相尋也。〃可見中國人是早在漢朝,甚至漢朝之前就有人吃迷幻藥了。
陳建華的〃漩渦五石散〃樂曲所表現的其實非常簡單,他利用洋琴的微音做成泡沫湧出的聲音,又用笛子的孔音做成風吹的聲音,聽這首音效就像風吹著蘆笛,發出遼遠的聲音,而魏晉的文士們吃了漩渦五石散後正神遊方外,使聽者的胸腔都上升起來,像要空了一般。可見音響的傳染力之大實不遜於任何藝術。
然後我們談起魏晉那個浪漫而不拘小節的時代,我問起曾在洛杉礬專研音樂效果的陳建華,為何他挑選〃漩渦五石散〃做為音樂的一個實驗。他的看法是,每個人都有神遊太虛的慾望,因為永珍皆空實在是佛家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致。心靈有所寄託的人,不必借重藥物就能魂靈出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