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部分 (第3/4頁)
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教育,開普及教育的先河之類的觀點灌輸給沉思齊,卻沒有想到古人的見識與眼光,並不比她這個現代人差。
劉閔文在吳家整整住了七天,與沉思齊騎著馬去了沈家的宗學,也去看了周邊的私塾跟別家的宗學,劉閔文多年在書院,自是攢了大把的經驗,沉思齊聰明靈透,也是一點就通,兩個人擬了個章程,預備從沈家老家所在的孟安縣城開始,收拾整理良莠不齊的宗學私塾。
劉閔文走後,吳怡私下裡跟沉思齊提了幾條:“寒門子弟,固然有勤學上進的,可也有讀不起書或者讀書也難有出路的……”
“我們打算仿效沈家宗學,召集當地的有識之事,幾人合股每年資助,又設立激勵之金,每年大考,前五名各有獎勵……”
“你啊,還是書生氣,像是夏荷家的敦子,你讓他念書,倒比殺了他還難受,勉強識得幾個字罷了,可是擺弄木匠手藝,卻是一般的大人也及不上的,還有一些,雖有獎勵,卻因家中無勞力耕種,需料理家中,更不用說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若是隻考中秀才,身無長技,家貧無著的也不知道有多少。”
若是之前在京裡宅門裡長大的沉思齊,必定會用一長串的聖人教誨來駁吳怡,如今的沉思齊經歷過大起大落,也看盡了世間百態,自是知道吳怡說的都是實情。
“你如今既要從蒙童做起,開啟民智,使百姓不至於因為不識字,而受人坑騙,貧家子弟也因多識幾個字,能有更好的前程,倒不如設立初小,高小……”吳怡說的不是現代的小學六年級教育,更是民國時期從私塾向小學過渡的初小、高小制,當年這個制度起到了很好過渡做用,如今拿來也是一樣的,“初小三年,教育蒙童,學識字,學算數,就算是因家貧或者是資質平平不得再升學,學生們好歹識了千把個字,會寫會算,就算出門做個小夥計,為家裡賣個雞蛋,過年寫個春聯,也比旁人強十倍。”
“初小?”
“是啊,你們這些人,學的是大學,孩子們唸書,只能念‘小學’了。”吳怡笑道。
“二奶奶果然是心思靈巧。”
沉思齊誇得吳怡有些害羞,她不過是經典的穿越招數,拿來主義罷了。
“再有高小三年,這就要學得深一些了,學生們也要考童生、考秀才……”古代科舉制,在這個時候還不能拋下,至於什麼時候拋下……吳怡不是**者,連太祖這樣的大手,都沒辦法做到的事,她更做不到,只能從開啟民智做起,一點一點的慢慢滲透,靜靜的看事態發展。
“高小之後呢?”
“高小之後自有縣學、府學、書院。”大齊朝的書院、縣府兩學還是頗為發達的,欠缺的恰恰是基礎部分,所謂衣食足而知榮辱,普通的佃戶百姓,連飯都吃不上,更不用提教育了,如今卻是好時機,因為與海外通商,玉米被引入大齊朝,國家也一日比一日富足,正是開啟民智的好時機。
沉思齊想了想,決定還是從最基本的三年教育抓起,“你我如今身份不同,多教蒙童也就罷了,高小之後若真的能教出秀才來,怕是朝中有人又要生事。”沉思齊說道,“索性從根子裡做起,也要幾年的工夫。”
吳怡點了點頭,他們這樣的人,政治敏感度從剛剛會走就已經開始培養了,自然知道沉思齊說的都是實話。
“下個月初一,我們到廟裡去一趟吧。”沉思齊忽然說道。
“什麼?”
“給那個無緣的孩子立個牌位,免得他魂魄不安,無處容身。”沉思齊摟著吳怡說道。
“你……”
“我不傻,家裡出了什麼事,我都是知道的,你實在是受苦了。” 太子大婚之後,沉思齊有幾個京裡的朋友,陸續的來看過沉思齊,這些人在沉思齊落難的時候都沒斷過聯絡,有人送信到過遼東,也有人經常去沈侯府來往照應,有一些身居官位的,不能來山東看沉思齊,信件也經常送到,這些人知道沉思齊的志向,也頗感興趣,沉思齊的好人緣,在這個時候發揮了最大的效用。
孟安縣的縣令,本來找不到門路巴結沉思齊,見沉思齊主動找他說要興辦“初小”自然是滿口答應,沒到一年的工夫,孟安縣就有十所初小開始招收學生,一些私塾先生一開始頗為反對,沉思齊一一拜會過,又親自驗證他們的學問,將他們請入初小做先生,又對外招了秀才做先生,薪水高、收入穩定,所謂窮秀才富舉人,一些家貧的秀才,也因此有了出路。
這個時候,吳怡也再次有了身孕,生活終於開始向好的方向,一步步的前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