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小蘇”,老蘇取名為“轍”,“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適當“動輒由他”,自由灑脫,大可不必擔心福禍。
有人說,“名字決定命運”,絞盡腦汁地想個好名字來謀取人生的大富大貴、時來運轉。我不知道“取名術”到底有無道理,但我知道,好名字並沒有給蘇軾的仕途帶來好運!蘇軾一生大起大落,嚐盡世間悲苦離愁,做事並未“瞻前顧後”;而蘇轍謹慎一世,未嘗一日“由著性子”去。
幾十年間,兄弟二人詩文詞往來,從未間斷。蘇軾幾乎每到一個任所就給子由寄信贈詩,僅以“子由”為題的詩詞,諸如《示子由》、《別子由》、《和子由詩》等,就超過100首。
熙寧七年(1074年)十月,蘇軾出任密州知府。清晨,野雞時鳴,月尚未落,朝露潯疂‘。他勒馬站立,憑鞍無語,把自己入仕後的壯志未酬、曠達灑脫的萬千思緒,一股腦地融入這首《沁園春 孤館燈青》中,並急急地寄給弟弟: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
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潯疂‘。
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
微吟罷,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
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用舍有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
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熙寧九年(1076年)中秋,蘇軾歡飲達旦。他大醉之後,舉懷邀月,拍手狂歌,起舞徘徊,清影風露之中,今夕不知何夕。猛然想到千里之外的弟弟,他一時難以自已,神來之筆,瀟灑揮舞,作成千古絕唱之《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全詞構思奇幻,豪放曠達,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卷舒自如,頗有“逸懷浩氣,超乎塵垢之外”。全篇皆是佳句,在格調上則是“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此詞自誕生之日起,大家都是推崇備至,《苕溪漁隱叢話》尤其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餘詞即或不必盡廢,而蘇軾此詞自當高出一頭。
一年之後的中秋,蘇轍來到徐州,與蘇軾相聚。兄弟倆七年未見,自然十分歡喜,一起登樓賞月。蘇轍特作一首《水調歌頭 徐州中秋》相和,緩緩吟唱: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
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
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
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
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
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
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蘇轍想到中秋一過,兩人就要再度分開,再聚不知何時,心中滿是眷眷不捨,憂傷地想:我們千萬不要像懷才不遇的王粲那樣,後半生流落天涯,登樓望故鄉,歸期終未卜啊!一時悲從中來,蘇轍無語凝噎,忍不住轉過頭,青衫淚溼。
蘇軾見了,搖頭笑了:“子由,‘明月不勝愁’,‘依舊照離憂’,詞是好詞,但何苦太悲!”為了開解蘇轍,在分手之時,蘇軾再和之以《水調歌頭 安石在東海》,擊掌唱道:
“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
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
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
歲雲暮,須早計,要褐裘。
故鄉歸去千里,佳處輒遲留。
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
一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
該詞上闕借謝安事,作為“不及時引退”的鑑戒;下闕設想兄弟二人“退而相從之樂”,以安慰蘇轍,尤其“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兩句,溫情脈脈,又讓人忍俊不住。蘇轍彷彿已經看到兩兄弟相互扶持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