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繼之明代文彭提出復興漢印的優秀傳統,於是篆刻境界更為拓展。明代何震開創皖派,繼有蘇宣、程樸等人,專學秦漢風格,古樸蒼秀。徽派篆刻家汪關、程邃、巴慰祖、胡唐以摹刻漢印為長,幾可亂真,一時競相爭輝。直到清代乾隆時浙江派崛起,以丁敬為首,繼而有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松,合稱為“西泠八家”,他們宗法秦漢,善用切刀,博採眾長,是影響清中後期篆刻風格的重要流派。清代後期的鄧石如、吳熙載、趙之謙、黃士陵、吳昌碩等更是各樹一幟,異彩紛呈。
近代篆刻家有盛名者,除畫家齊白石、陳衡恪、陳半丁等影響極大外,當推王福廠、趙叔孺、童大年和唐醉石(源鄴)、壽石工等人,他們的篆刻藝術都是值得收藏的精品。除了印文之外,名家刻印也多著邊款,即在石材的側面題寫詞句和藝術家的署名,這是明中葉以後一直流行的風氣,也為後人瞭解篆刻藝術留下了資料。
篆刻藝術作為一個藝術品的整體,必須具備三法,即篆法、章法和刀法三個方面。篆法即是印章文字的書法,明清篆法家大多為書法家,他們力求書法入篆,要刀中見筆,筆中有刀,刀筆相生相輔。章法即是印文整體佈局的安排,要做到分朱布白均稱有秩,在參差之中求得統一與和諧。刀法即是篆刻家湊刀的功力和個人的風格體現,要達到線條挺拔、流暢自然、生拙古樸。三法的嫻熟與運用得當,是篆刻藝術達到至臻完美的最高境界。
閒暇中,整理了家中所藏的印章,尚得六十餘方,是我家四代人的名章、閒章及鑑藏印。除先曾祖季和公印信已不存外,計有先曾伯祖次珊公“趙爾巽印”、“無補老人”二方,先祖叔彥公名章、別號室名章及鑑藏印和閒章四十餘方,無論石材、篆刻都最為精緻,大多為王福廠、趙叔孺、童大年、陳仲恕、張越丞、壽石工等人所制。先嚴及先慈印章十餘方,有陳半丁、楊廷福、黃永年等人的作品。我和內子的印章、藏書章近十方,石材和篆刻水平自然是遠遜於前者。曾鈐印譜十數冊,大多已分贈友人殆盡。
印章,是篆刻藝術的載體;篆刻,又是印章的再創作,它們是相互映襯的藝術品,都應該受到高度的重視。
。。
溫馨的彩箋(1)
如今網路時代,電子郵件逐漸成為人們互通訊息的主要形式,手書信札已經越來越少,偶有友朋書翰,捧讀彌珍,遠比在電腦視屏上閱讀親切得多。至今,我和幾位朋友往來尺牘仍然使用的是八行箋。
日前,接到揚之水君的便函,她是中國曆代名物的專家,文辭之美、法書之秀自是不消說了,單看那套封箋,清新淡雅,可謂是先聲奪人。封與箋合為一體,淺粉色地子上是淡淡的櫻花,素潔之中卻透著溫潤,我想那大概是日本的出品。日本是高科技的現代社會,卻依然保持著許多古代的書儀,就連彩箋的格式和品質都追求古雅,實在是非常可貴的。
去年內子去日本進行學術交流,臨行前擬備些小禮品,考慮再三,決定選擇惠而不費的彩箋帶去。我們在榮寶齋發現可供選擇的彩箋品種並不很多,且紙質不佳,包裝粗糙。不得已選了四五個品種,每種若干套,聊以相贈日本友人。內子回國時,日本友人也以箋紙回贈,說來慚愧,那箋紙竟比她帶去的要好得多,其中有東京楠堂的白雲箋、鳩居堂的唐紙箋,最令人愛不釋手的當屬奈良唐招提寺宋版一切經表紙蕊文箋和金堂內陳天井板紋樣箋,也是有箋有封,封箋一體,表裡如一。
什麼是彩箋?說白了就是信紙,也就是書牘往還的載體。舊時公文私札大多使用行箋,可以是白紙,也可以是朱絲欄的行箋,一般公文多用十行箋,而私札多用八行箋,根據紙張大小和行距寬窄,多分為大八行、小八行。此外,如果寄箋人尚在服中(即為先人戴孝期間),也常使用青絲檔八行箋書寫信函。至於彩箋,又稱之為花箋,除了其實用價值之外,也屬於文玩之類。據傳始於唐代才女薛濤,以彩色紙印製詩箋。宋代彩箋已十分流行,晏殊《蝶戀花》“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即是此謂。後來彩箋的形式發展為多種多樣,以淡彩印行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乃至宋版圖書、博古文佩圖案種種。
北京琉璃廠的南紙店大多是出售彩箋的,品種最多的當屬清秘閣、榮寶齋、寶晉齋、淳菁閣等南紙店,除了新印彩箋外,尚能搜求到明清彩箋,當然已經不忍使用,成為了收藏家的藏品。魯迅與西諦(鄭振鐸)先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在琉璃廠遍求彩箋三百餘種,都是廠肆木刻水印的名家書畫,可謂精美絕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