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異,印體的材質和形象也是五花八門,它們不僅是一種個性的象徵,同時也承載著歷史與文化。
印章起於何時?從現存的印章實物來看,我們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而從文獻資料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已經有了關於印章使用的記載。那時的印章通常稱為“璽”(音),有官、私之分。在現存的六千餘方先秦古中,官約佔二十分之一,其中絕大部分是私“璽”,多為金、銀、銅、鐵或玉石、陶泥及琉璃等材質符合。戰國的官“璽”是為官吏衣飾佩戴、行使權力所用,戰國時已經有了拜官授印、辭官交印、罷官收印的制度。官“璽”一般多鐫刻官職名稱,如“司馬之‘璽’”、“司寇之‘璽’”,地方官也有在地名之下鐫刻官名的,例如“溝城郡丞”一類。私“璽”是私人使用的印章,一般為姓名或閒文,姓名印章可以有姓
有名,也可以單鐫姓或單鐫名。姓氏有以官名為姓的,也有以居住地區或區域為姓的,例“司馬”、“司徒”或“東方”、“東野”、“西郭”諸姓。
秦統一中國後,印章在名稱上發生了很大變化,改變了戰國時期的官私印章統稱為“璽”的習慣,規定只有帝、後的印章才能稱之為“璽”,而百官與百姓僅能稱“印”。唐代以後皇帝的璽也稱之為“寶”,沿用千餘年。印章在秦時,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一改戰國時陰陽文並用的形式,而是多鐫以陰文,且印面施以界格,正方形施以田字格。在書體上以小篆為主,印形也以正方形為多。漢代雖蹈襲秦制,但廢除了田字格,使字型更加明顯洗練。兩漢時,品秩不同的官吏在官印的質地、紐式上也有很大區別,皇帝一般為白玉質、螭虎紐,諸侯王為金質、龜紐,品秩二千石至千石的官員為銀質、龜紐,千石以下為銅質、鼻紐,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
兩漢以前,並沒有紙,那麼,要印章何用?原來,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為封發物件、簡牘,把印蓋在封泥之上,以防私自拆啟。當時的公私簡牘都是寫在竹簡、木札上,封發時用繩捆縛,在繩端或繩的交叉處用潮溼的黏土粘牢,再在黏土上蓋上印章,作為信驗,這是那時印章的主要用途。當然,也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和印記。後來簡牘易為紙帛,封泥之用漸廢,只是存在於某些物品之上。唐代的長安大明宮遺址出土不少地方進貢物上用的白石灰質封泥,上面除了有墨書的物品名稱和簡要說明,還有硃紅色的地方機構或長官印章,形成“白泥赤印”的情況。彼時用在紙上的印章也已改為硃色鈐蓋,一直沿用千年。印泥也稱為印色,紅色印泥是由硃砂、油、絲織物和少量水銀調製的,因為古代印章是蓋在封泥上的,因此至今仍保留了印泥的稱謂。我們偶爾也可在信箋筆札上看到用藍色印泥鈐蓋的私印或收藏印,這是因為修書人或收藏者正在服喪期間,紅色便改為藍色。除了公文和日常應用外,印章又多用於書畫題識,遂成為我國特有的一種藝術創作形式。
在書畫作品上鈐蓋印章,起於唐宋,但主要是興盛於元以後。因此我們在唐宋書畫上看到的鈐印不多。今天見於宋以前書畫上的印章大多是後來的鑑藏印。例如宋徽宗時藏於內府,見於《宣和畫譜》和《宣和書譜》上的“宣和”、“政和”、“教主道君”和“天水雙龍”等印璽多是那時鈐上的。徽宗時還編有《宣和印譜》,收錄了北宋以前的印章圖樣。 txt小說上傳分享
天工人作兩相得——說印章(2)
自元代以來,印章作為一種藝術品,其鑑賞大抵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印章本身,一是印文篆刻,而兩者之間又有著密切的關聯。
以石料為印,元代以後最為流行,這種石印章多取材於葉臘石,以青田石、昌化石、壽山石三大類最為人珍視。
青田石產於浙江青田縣,故名。石色豐富,但以青色居多,是石印的常用材料。其中以“白果凍”、“蘭花凍”和“松皮凍”較為名貴,色青質瑩,是制印的上品。
昌化石產於浙江省昌化縣,故名。有紅、黃、褐色,而以灰白色居多,也是常用的制印材料。其中質略透明,如熟藕粉的稱之為“昌化凍”或“藕粉凍”。上有鮮紅斑塊像雞血凝結的稱之為“雞血石”,少雜質,多紅斑而質地純淨者為上品。
壽山石的品種最多,因產於福建閩侯的壽山,故名。壽山石有“田坑”、“水坑”和“山坑”之分,以質地而論,田坑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田坑中的凍石經過溪水、雨水的長期流浸衝淌,石質細潔晶亮,內裡並有橘瓤絲或蘿蔔絲紋狀的絮狀物,細膩潤滑,其中色白者為田白,色黃者為田黃,而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