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2/4頁)
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研究者”臉上很快就會露出攻克困難後喜悅的笑容。
第11章 感官教育(3)
正常孩子會重複很多次這樣的練習,重複的次數因人而異。有些孩子完成五六次之後就厭倦了,而有些則會至少重複20次,臉上仍顯示出興致勃勃的表情。有一次,我看著一個四歲的孩子重複練習了16次。為了轉移她的注意力,我讓其他孩子唱歌,但她還是不動,繼續將木塊取出,弄混,然後又將它們放回原位。
聰明的老師要能夠作最有趣的個體心裡觀察,他要能夠測出不同刺激物能夠吸引注意力的時間。
事實上,當孩子進行自我教育,且錯誤地操縱和糾正教學道具時,老師能做的只有觀察。他不僅應是個老師,更應該是個心理學家。這也體現了老師要作科學準備的重要性。
在我的方法裡,老師教得少,觀察得多。最重要的是,教師的作用是指導孩子的精神活動和生理發育。正因為這樣,我將“老師”這一稱呼改為“指導員”。
開始的時候這一稱呼招來了許多冷笑,因為每個人都會問,這個老師要指導誰呢?他既沒有助手,又必須給孩子們自由。但他的指導意義比我們通常理解的更深遠更重大,因為他指引的是孩子的心靈和人生。
其次,透過反覆練習,感官教育細化了感官對刺激物的鑑別,這也是它的目的所在。
感官培養是存在的,通常我們都不將其考慮在內,但它卻是觸覺測量的一個因素。
例如,在法國的德·桑克蒂斯為智商診斷所建立的一系列測試裡,我常看到不同大小的立方體按不同的距離間隔放置。孩子要將最小的和最大的挑出。計時器記錄了發出命令和執行命令之間的反應時間。出現的失誤也將計算在結果中。我在試驗中重複了上述測試,但忽略了感官培養。
例如,孩子們有10個感官教學用的立方體。第一塊立方體的底邊為10厘米,其他立方體的底邊依次逐漸減少1厘米,最小的那個底邊為1厘米。訓練的內容為將粉色的木塊扔到綠色的地毯上,然後將這些木塊疊成一座小塔。將最大的木塊放在底部,其餘的按大小往上疊,直到底邊為1厘米的最小的那個被放到頂部為止。
孩子每次都要從散在綠地毯上的木塊中挑出“最大的”那個。這個遊戲對於兩歲半的孩子來說是最好玩的。他們一旦將小塔建起來後,就會用手輕輕一碰把小塔弄塌。看著那些散在綠地毯上的木塊,然後又重新開始疊,疊了又推倒,推了又疊,這樣重複許多次。
若我們讓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和一個小學一年級(六歲或七歲)的孩子作這些測試,他們的反應時間無疑會比較短且不會犯錯。若作色覺測試或其他測試,可能會出現同樣的結果。
因此,實驗心理學的孩子及老師們應該會對這個教育方法感興趣。
最後,我作一下簡要的總結:我們所用的教學道具使自我教育成為可能,使感官教育系統化。這種教育不是依靠老師的能力,而是依靠教育方法。首先,這種教育所展示的物體能吸引孩子的自發注意力;其次,它所展示的材料含有合理的刺激漸變。
我們不應將感官教育與透過感官從環境中獲得的具體概念混為一談。我們既不能將這種感官教育看做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具體概念,也不能將它等同於訓練中的抽象概念。
想想音樂大師教鋼琴演奏時是怎麼做的。他教會孩子正確的體位,教會他音符的含義,解釋手指的觸碰和擺放,琴鍵與書上音符之間的對應,然後他讓孩子自己練習。若這個孩子要成為一個鋼琴家,那麼在老師所教授的概念與音樂練習之間,必然有對這些概念長時間耐心的運用。運用這些概念使手指和肌腱能夠靈活地活動,讓不同的肌肉活動之間能夠自動協調且透過重複的練習使用,讓手上的肌肉變得有力。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11章 感官教育(4)
因此,鋼琴家要為自己而練習。他越努力堅持練習,獲得的成功就會越大。但是,如果沒有老師的指導,練習就無法使他成為真正的鋼琴家。
“兒童之家”的指導員必須清楚地明白工作中的兩個要素——指引孩子及個體訓練。
只有銘記這個思想後,他才有可能運用正確方法指導孩子進行自主教育並向他傳授必要的概念。
干預的適時性和方式體現了教育者的個人技巧。
舉個例子,普拉蒂城堡“兒童之家”中班的一個孩子在開學一個月後,已經會寫任意單詞了,因為他極好地掌握了字母表——兩週內就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