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然嗎?面對世間的誘惑,能夠安守本分嗎?明白所有的情況,能夠態度超然嗎?道產生了萬物,德養育了萬物。使萬物產生而不據為己有,使萬物興盛而不自恃其功,使萬物成熟而不主宰萬物,這就是最深厚的道德。
第十一章 有利無用
三十根輻條彙集到輪軸上,由於輪軸的中間是空的,才有了車輛的用途。揉和陶土製成器皿,由於器皿的中間是空的,才有了器皿的用途。開鑿門窗建造房屋,由於房屋的中間是空的,才有了房屋的用途。所以說有構成了萬物的形體,無發揮了萬物的作用。
第十二章 清靜守正
五色俱全令人眼花繚亂,五音俱全令人聽覺失靈,五味俱全令人口舌乾燥。縱情狩獵之後,令人心態發狂。見到稀有的貨物,令人行為不軌。所以聖明的人講求實際而不追求浮華,懂得棄捨而能有所獲取。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受到尊寵或遭到侮辱,人們都會感到驚恐不安。人們重視巨大的災禍,像重視自己的身體一樣。為什麼受到尊寵或遭到侮辱,人們會感到驚恐不安呢?地位低下才會有受到尊寵的感覺。受到尊寵的待遇後就會驚慌失措,失去尊寵的待遇後又會驚慌失措,這就叫做寵辱若驚。為什麼人們重視巨大的災禍,像重視自己的身體一樣呢?我之所以會感覺到巨大的災禍,是因為我有身體的存在,如果我沒有了身體,我還會感覺到災禍嗎?所以說像重視自己身體一樣看重天下的人,可以委託他為天下做事情;像愛護自己身體一樣愛護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交給他來治理。
第十四章 恍惚體驗
視而不見名為夷,聽而不聞名為希,摸而不得名為微。這三種感覺不可以分開去考證,所以把它們看作是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從上面體驗並不清醒,從下面體驗並不糊塗,反覆體驗卻無法描述,最後回到心無雜念的境界。這種境界沒有事情卻能瞭解事情的狀況,沒有物體卻能看見物體的形象,這就叫做恍惚體驗。面對恍惚時它早已經開始了,追隨恍惚時它早已經結束了。用古老的道理,去判斷今天的事物,能夠知道它們的由來,這樣做就是遵行道的規則。
第十五章 善道之士
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體察細微的變化,探求通達的道理,深刻而難以認識。正是因為他們難以認識,所以只好勉強地形容:他們猶猶豫豫的樣子,像冬天要涉足江河;他們小心謹慎的樣子,像提防四鄰來圍攻;他們嚴肅莊重的樣子,像剛剛到場的賓客;他們和藹可親的樣子,像冰凌已開始消融;他們敦厚質樸的樣子,像未經雕琢的素材;他們開朗豁達的樣子,像山中空曠的峽谷;他們深不可測的樣子,像渾濁不清的流水;他們淡泊寧靜的樣子,像波瀾不驚的大海;他們瀟灑飄逸的樣子,像廣闊無垠的天空。誰能在混亂的時候平靜下來,慢慢地清醒?誰能在安定的時候行動起來,慢慢地進取?堅持這些道德的人,不肯自滿。正因為他們不肯自滿,所以能夠去舊創新。
第十六章 歸根覆命
到了極度虛無、極度靜止的時候,萬物又會開始運作,我因此觀察到迴圈返復的道。事物的變化雖然複雜紛紜,但是都會迴歸它們的根本。迴歸根本的時候就會靜止,靜止以後又會重新開始。迴圈返復是萬物的常理,瞭解了常理才能夠明達。如果人們不瞭解常理,輕舉妄動就會遭遇兇險。瞭解常理人們就會有包容之心,有了包容之心才會公正無私,公正無私地做事情才會周全,周全地做事情才能順應自然,順應自然才符合道的執行,遵守自然之道才能夠長久,使自己終身不陷入危險的境地。
第十七章 聖德明君
最好的統治者,人民感覺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人民親近而讚美他;再其次的,人民畏懼他;更其次的,人民欺侮他。統治者的信用不足,百姓就不會信任他。最好的統治者,總是悠然自得的樣子,他不輕易地發號施令;大功告成、事情辦妥之後,老百姓都會說:我們自然會這樣去做的。
第十八章 大道若廢
大道廢棄以後,會提倡仁德和義氣;智謀出現以後,會帶來大量的虛偽;六親不和的時候,會講究孝順和慈愛;國家昏亂的時候,會顯現忠勇的臣子。
第十九章 執道無憂
放棄聖智,民眾會得到百倍的利益;放棄仁義,民眾會恢復孝慈的本性;放棄巧利,大盜和小偷會自然消失。用聖智、仁義、巧利這三種方法,不足以治理好國家。所以要使民心有所歸屬,就要使民眾保持純樸,減少私慾,放棄迷惑人心的學問,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