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也不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降世時,常常是紅光氤氳,異香滿室,其母夢見一金身羅漢(崇尚道教的則是夢見一金甲神人)走進屋裡倏然不見,然後“哇”的一聲嬰兒啼哭。這個重要角色就來到了人間。前世自然是羅漢轉世,今生更是一個出將入仕的棟樑之材了。
依據“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漢傳大乘佛教理念,人人都可以修行成為佛陀。羅漢做為佛陀的弟子,自然是更有機會成為佛陀了。而事實上則不然,做為唯心主義產物的宗教,其神明自然都是由人來創造的。而羅漢類神明,特別是釋加牟尼佛的有名的十大弟子,如大迦葉、目犍連、富樓那、須菩提、舍利弗、羅睺羅、阿難陀、優婆離、阿尼律陀、迦旃延;釋加牟尼佛在世時常隨教化的大眾比丘中有名字的弟子,自被信徒們敬奉為羅漢品階的神明後,也就永遠的是“羅漢”了,與佛陀品階的神明儘管只有兩步之遙,卻永遠也不會跨出(至於十八羅漢中的布袋和尚有羅漢身份,將在後文中解說),已經被信徒們定格在了“羅漢”的神明品階。不過《西遊記》書中的唐僧有些例外,修行十世終成佛陀。在書中他是如來佛祖叫“金蟬子”的“二徒”,不過,在釋加牟尼佛著名的原版十大弟子中,並沒有“金蟬子”的稱謂。而在《西遊記》中,原裝版的十八羅漢(這其中包括十大羅漢)已有出場,所以這個“金蟬子”我們可以認為是作者以唐玄奘為原型,以佛教用物“金蟬子”做為唐玄奘的前身創作出來的說法,“金蟬子”是“星月菩提”的一種,又稱“堅固子”,是黃藤(別名紅藤、省藤、藤根、正藤、真白藤、赤藤等等)的種子,因狀如金蟾,故名:金蟾子、金蟬子。在民間被賦予安寧、吉祥的寓意。在佛教中則稱為“菩提心”,被賦予了“一向志求”的“向佛”寓意。從《西遊記》中唐僧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他這種“菩提心”,這種“一向志求”的執著。而且其最終成就為“旃檀功德佛”這種帶有“香木”屬性的寓意,也可以印證我們這些模糊的判斷。所以唐僧的例外也是可以理解的,文學作品是允許虛構的。
羅漢的形象都是僧侶相,光頭無須發或頭戴毗盧冠,身著袈裟各種僧衣,全身無裝飾。是佛教造像藝術中最樸實無華的形象。面部為具有西域人特徵的深目、高鼻等形象。
除了羅漢之外,還有一類神明,這類神明我們姑且就稱之為僧迦類法師(也稱禪師、宗師、祖師、神僧等等),其形象也為僧侶相,由於其形象和羅漢造型類似或相同,所以在這裡就和羅漢一併探討。
僧迦類法師是指一些在民間、在某一地域影響較大、學問較高的僧、尼之類的人物,或者是某一教派的宗師,圓寂後成就的一種神明。按照漢傳大乘佛教人人都可成佛的理論,這些僧、尼的修為似乎應該成佛。但要說其為佛祖似乎又難以成為普遍性的共識,所以僧迦類法師就成了佛門獨有的神明品階。
僧迦類法師的神明品階因地域、教派而異,例如,某一僧迦類法師在某些地域、教派而言,其神明品階可能僅次於菩薩、佛陀之類的神明(有些僧迦類法師甚至與菩薩類同級),而換一個地域或教派,這一僧迦類法師可能就不為人知,甚至於連神明都算不上。當然,也有特例,這就是五代時期著名的布袋和尚。
《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為何方神聖(九)
布袋和尚為五代時期明州(寧波)奉化人,或謂長汀人,世人不知其族籍,自稱契此,號長汀子。自稱彌勒轉世應化,並留下諸多神異,如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化,把別人供養的東西放進布袋後,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而那布袋又是空的等等。還留下許多著名的偈語,如:“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無掛礙,自然證得六波羅”。“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開啟遍十方,八時觀自在”。“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睹人青眼在,問路白雲頭”等等。其辭世偈就再次強調自己為彌勒轉世,“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由於其在世時詭異的行蹤和諸多超凡脫俗的偈語。後人也就廣泛地認可了其為“彌勒轉世應化”的說法。並將其身著僧侶裝,笑口常開、體態胖大,眉皺腹凸的形象塑造出來,當做神明來供奉。因而,人生經歷出於南天竺婆羅門家族的彌勒佛(菩薩、羅漢),由於布袋和尚的“彌勒轉世應化”之說,也給這尊佛門的神明新增了諸多中國版的內涵和形象。
在漢傳大乘佛教的寺院裡,其大雄寶殿常供奉著三尊大佛像,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三佛”。由於地域、教派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