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筆者特別佩服其中兩位,一是南唐後主李煜,一是《紅樓夢》的作者“石兄”。這兩位老兄描寫“離愁”的作品,一樣迴腸蕩氣,一樣纏綿婉約,一樣刻骨銘心,一樣流暢清麗。試看李後主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與《紅樓夢》的“展不開的眉頭,挨不明的更漏,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李後主的“離愁”,是思念故國的愁,“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紅樓夢》的“離愁”,表達的是什麼愁呢?是思鄉之愁,是思家之愁,是思親之愁,是思骨肉兄妹親情之愁,是痴男怨女互相思念之愁。可能有的朋友會懷疑:曹雪芹在兒時便因“抄家”離開了南京,對祖籍東北又沒任何印象,一生大多數時間居住北京,鄉愁何來?“抄家”後是舉家回到北京,親人並未骨肉分離、天各一方,思親思家之愁也沒有來由。曹雪芹是遺腹子,無兄弟姐妹,也沒聽說有過什麼纏綿的戀愛,思手足和情人就更是莫名其妙了。他沒有大寫特寫“離愁”的理由啊!是不是你對《紅樓夢》詩詞所表達的意蘊理解有誤呢?那麼,我們就對《紅樓夢》中的詩詞、特別是主人公名下的詩詞,做一番客觀的分析,看一看作者筆下,寫的究竟是不是“離愁”吧。
《紅樓夢》中寫“離愁別怨”的經典之作,莫過於黛玉的《秋窗風雨夕》,這是一首在苦風淒雨中,灑淚泣血“悶制”的“風雨詞”。“秋風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作者首先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令人悽苦斷腸的畫面:在那花謝草枯的深秋季節,一個苦風淒雨的黃昏,黛玉孤身一人,強忍著病痛的煎熬,耳聽淅淅瀝瀝的秋雨,敲打著陰沉的瀟湘院紗窗,加之滿院深秋殘竹,在風雨中發出的陣陣悲苦之音,“不覺心有所感,亦不禁發於章句,遂成《代別離》一首。”這首“擬《春江花月夜》之格”的“風雨詞”,要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情緒呢?“淚燭搖搖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燈前似伴離人泣,”“已教淚灑紗窗溼。”是因悲秋“牽愁照恨”,引發了“離人”悲慼的“離情”,淒涼的秋風秋雨,在助長了綿綿秋思的同時,更加深了遊子思念故鄉親人的哀哀“離情”!
黛玉表現“離情”的詩作,在《紅樓夢》中可謂俯拾皆是。那首膾炙人口的《葬花詞》中,“遊絲軟系飄春榭,”“紅消香斷有誰憐?”“風刀霜劍嚴相逼,”“一朝飄泊難尋覓。”“愁緒滿懷無釋處,”“杜鵑無雨正黃昏。”都是表達的遊子在漂泊中,無奈無助的哀思。“天盡頭,何處有香丘?”“他年葬儂知是誰?”“花落人亡兩不知!”表達的也正是背井離鄉、拋家別親境況中,對自己前途渺茫的感天動地的悲嘆!在詠柳絮的《唐多令》中,黛玉表達的也是同一心情:“漂泊亦如人命薄,”“嘆今生誰拾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這些句子同《葬花詞》一樣沉痛。在《題帕三絕》中,表達“離愁”的情緒更加明顯:“綵線難收面上珠,湘江舊跡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識香痕漬也無?”離家已久,腦海中家鄉的形象都已經模糊了,但思鄉思親的情緒如醇酒一樣,隨著時間加長更濃烈了。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紅樓夢》歷史情結(8)
“林瀟湘魁奪《菊花詩》”,是黛玉表現“離愁”的又一力作。她在《詠菊》中寫道:“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在《問菊》中寫道:“孤標傲世偕誰隱,”“鴻歸蟄病可相思?”在《菊夢》中寫道:“睡去依依隨雁斷,驚回故故恐蟄鳴。”“雁斷”、“鴻歸”、“蟄病”、“蟄鳴”等句,都是古人寄託“鄉思”的常用典故;不難看出,每首詩都浸透了“離人”的眼淚,每句話都寄託著無盡的“離愁”!
不僅黛玉如此,《紅樓夢》中的“一干冤孽”、眾多痴男怨女,詩作中都不同程度透露出“離愁別緒”。賈寶玉自不必說,他的《拋紅豆》,應屬曲中上品,字字血、聲聲淚,蕩氣迴腸,充分表達了戀人遠離久別、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刻骨銘心的相思之情。在“偶結海棠社”時,寶玉詩中“曉風不散愁千點,宿雨還添淚一痕。獨倚畫欄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黃昏。”表達的也是“離人恨重”的心情。在“夜擬菊花題”時,寶釵的《憶菊》詩說:“念念心隨歸雁遠,寥寥坐聽晚砧遲,誰憐我為黃花病,慰語重陽會有期。”探春的《殘菊》詩說:“半床落月蟄聲病,萬里寒雲雁陣遲。”湘雲的“霜清紙帳來新夢,圃冷斜陽憶舊遊。”表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