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的滑翔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池,解池一戰,黃帝成為諸部落道領,也確立了他的霸主地位,從而成為華夏民族的共同祖先,號一統而領天下。
從黃帝始,直至堯舜禹時代,我們祖先活動範圍都在這個區域,“堯都平陽、舜都蒲板,禹都安邑。”據《通典》堯舊都在蒲,這樣,從記載來看,華夏民族的主體部分一直在這一區域,三皇五帝直到夏初這裡都是天下最富裕的地區,由此可見,解池是撫育華夏民族的寶池。
至今仍然傳唱的一道歌《南風歌》,據說是舜當年在解池之畔,撫著五絃琴而唱,辭曰: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恤兮;
南風之時分,可以解吾民之財兮;
……
從上辭可知,舜時代甚至以前人民已經食用鹽,他們已經懂得了適時採撈併成為部族財富,並以此作為操縱其它部落的手段,這也是黃帝部落壯大強盛的一個關鍵因素。
解池,以其寶貴的食鹽資源,對於中華民族的形成,以及民族心理的塑造,有著巨大的作用,從而凝成巨大的向心力,形成厚實的文化沉澱,從而使古老的河東成為中華民族的發源地。
解池的開發歷史悠久,有確切的文字記載始於周代,有近三千年了,《周禮》雲:“鹽人,掌鹽之政令”,“祭祀,供其苦鹽、散鹽”。以上說明,周代已有了鹽官管理鹽務;苦鹽(即解池之鹽)作為祭祀鹽,由此可見解池之鹽的珍貴。
在春秋戰國時代,解池資源是各諸侯國爭奪的財源之一,春秋時代,晉國據解池,國力雄厚。晉之國都在新田,距鹽池75公里左右,《左傳》記載“晉人謀去故絳,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饒而近鹽,國利民樂,不可失也?’”儘管最後沒遷,而定都新田,但也充分說明鹽在諸侯的地位,解池屬晉,其鹽供應秦及中原諸國,其對於晉國成為春秋五霸可以說是作用巨大。最後,三家分晉、韓、趙、魏都成為戰國七雄,由此可見晉國國力的強大,魏國據有安邑,魏國因其而保持強大地位,後來,秦國迫使魏國割失安邑,魏遷都大梁,國勢也就大不如前。相反地,秦擁有解池後,專山澤之利,國家統一管理鹽務,這樣,鹽利倍增,二十倍左右;國家便迅速強盛,這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
漢文帝和曹操都曾稱:河東吾股肱郡。把河東看成其政權的安危所生活經驗,這固然和河東物產豐富、地肥土沃、表裡河山有關係,但解池巨大的鹽利則是他們器重河東的首要原因。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總是不斷地更替徵稅和專賣兩種制度。這個時期,解池的收入,據《魏書》記載,北“鹽池天資賄貨,……一年之中,準絹而言,猶不應減三十萬匹,蒲坂一陷,沒失鹽池,三軍口命濟贍理絕天助,大魏茲計不爽。”可見在當時條件下,鹽池地位的重要,關係國需軍需。隋初,先施行鹽禁政策,在開元三年(583年),開始開放政策不徵稅,這目的是給長期戰亂的百姓一個喘息的機會,在此期間,都水監姚矍主持修復了建於北魏的永豐渠保證鹽池免遭洪水侵害,它是河東第一個工開鑿的巨大的水利工程,扣人名其渠為姚矍渠。唐柳宗元系解州人,他在《晉問》中曾說:“鹽,晉寶之大也。”他還在文中描寫了當時的食鹽生產方法。即墾畦澆曬法,這種方法是運用人工,墾地為畦,將水灌入畦中,利用日光、風力蒸發曬制,改變了天然結晶方法,這是解鹽生產方式的巨大突破。一墾地為畦,人工曬鹽,改變了過去依靠自然的狀況;二製鹽過程,開始用滷搭配淡水,提高鹽的質量;三加快了成鹽速度,提高了產量,此時的食鹽生產居於世界先進水平,由此看來,在當時解池之利首屈一指。
運城本是一鎮,春秋時名為鹽氏,漢時稱司鹽城,元代為潞村,在此以前管理解池的機構大都設於解州,隨著鹽業的發展,元太宗時,開始設鹽運司於潞村,自此,鹽務機構都設於運城,潞鹽始有其名,元末,鹽運使那海德俊,再遷其機構至聖惠鎮,並築城以負保障,名曰運城,從此,運城才開始商賈雲集,併成為世界上唯一的一座鹽務專城,運城現在比解州、安邑、蒲州這些古城能夠後來者居上,根本的原因就是它居於鹽池的中心位置,由此可見,沒有解池便沒有現在的運城。
解池,以其寶貴的資源滋潤著河東大地、更孕育了現代名城——運城。 。 想看書來
人間仙境堆雲洞
從運城市區沿著大運路行駛到夏縣水頭鎮,然後再向西行駛3公里的路程,就會來到上牛村,素有“小布達拉宮”美譽的道觀堆雲洞就座落在裡。
夏縣堆雲洞是一座建於土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