剷除不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點都不陌生,我甚至能聞到那時的氣味。
氣味與氣味之間隔著一個時代,卻又好像近在咫尺。我試著讓比我更小的85後、90後朋友讀這本小書,他們也都奇異地熟悉這氣味。
因為我們都“自以為對這個世界已相當重要”,而世界卻不斷地“準備原諒你的幼稚”。
如果有一本書可以當作交換成長的密碼,《少年凱歌》絕對算是一本。
我聽說,這幾年不斷有人想出版陳凱歌傳記,但導演一紮進電影的拍攝就是天昏地暗,沒有停息,哪有時間重新筆耕?再版修訂的事宜也一拖再拖。直到2008年的冬天,我和出版社的朋友一再慫恿、幾近逼迫導演把重新修訂《少年凱歌》提上議事日程,並增加近100幅首次曝光的記憶影象。由於此前的版本太多,更輕妄地建議更名為《我的青春回憶錄》。
我們竟然得逞了。
找到導演的夫人陳紅女士蒐羅歷年的工作和生活照。在導演書房的櫃子裡,照片被紅姐根據年份、影片名字、內容整整齊齊地擺放在一個個小袋子裡,她竟能清晰地記得每張照片的拍攝情況、背後故事。花了八個小時挑選出四五十張珍貴圖片,末了,卻說“儘量少登有我的合照”,這讓人想起“相濡以沫”這句老話。
而導演的妹妹陳凱燕女士則翻箱倒櫃出導演“少年”時期的所有照片,供我們挑選。一瞬間,那個時代彷彿又回來了。
書的最後選了三篇附錄。第一篇《千里走陝北》,是陳凱歌處女作《黃土地》的導演闡述。第二篇《張國榮的眼睛》,是導演寫給“哥哥”的祭文,《霸王別姬》一直被認為華語電影史的偉岸高峰,而張國榮先生亦因此片人戲不分的演出成為不朽。第三篇是導演為柏林電影節專門寫的《梅蘭芳》拍攝初衷。三篇的時間跨度大約為二十五年。這四分之一個世紀,有很多東西發生了鉅變,唯一不變的是字裡行間作者對電影與人生的虔誠——這便是時間的魔術。
本書的編輯過程除了得到人民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援,劉太榮先生、唐建福先生積極推動,再加上曦陽、李輝等的辛勤努力,竟在短短十幾天的時間內重製完成。
在導演身邊工作這幾年,一直覺得他既是恩師,亦是朋友。他少年般地探望歷史的天空,充滿誠意的奉獻自省的思考。他的教誨中最被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真實地面對自己。”
人能面對自己,便能面對所有。
感謝他能拿出珍貴的記憶碎片與我們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們分享。
少年,其實是可以永遠的。
。 想看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