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3/4頁)
打倒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00多公里,斷斷續續的擁堵達20多天。來自公安部的訊息稱,針對京藏高速公路擁堵問題,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協調北京、河北、內蒙古三地交通管理部門,成立了京藏高速公路疏堵保暢指揮部,以加強省際聯動。
事實上,京藏高速公路大堵車後,內蒙古、河北、北京等地都及時採取了分流措施,建議貨車司機們繞行其他線路。但是,貨車司機們卻並不願意繞行。談起繞行,他們紛紛使勁搖頭,“沒辦法,我們只能走京藏高速”。這是為什麼呢?
據一位司機介紹,正常情況下,京藏高速是最為便捷、成本最低的行駛路線,比如一車煤從包頭到唐山的運輸成本大概在6500元,但如果繞行其他路線,就要多交過路費和超載的罰款,運輸成本會遠遠超過6500元,所以司機們寧可挨堵,也不改線。而且,其他道路多坑坑窪窪,通行能力低,只要前面有一輛貨車停下,後面的車流就別想再動。
任何物品與服務,只要你要我要他也要,“僧多粥少”,競爭就無可避免。解決競爭的規則多種多樣,可以是價格機制、先到先得、論資排輩、知識多少、按需分配等等。一條公路,只有少數幾輛車,各車之間基本沒有影響;隨著車流量增加,各車之間的相互影響增加,會出現相互避讓、相互堵塞等負面“外部效應”,嚴重的就會出現京藏高速公路般堵塞現象。怎樣解決此類不良的相互影響,減少堵車塞車現象呢?
經濟學文獻上對此有過一場有名的辯論。先是福利經濟學大師、英國劍橋的庇古教授提出了“兩條路”的問題。他假設從甲地到乙地,有兩條不同的路,一條平坦但狹窄,另一條崎嶇但寬闊,均免費使用。多數人會選擇平坦之路,此路就可能堵塞;少量人選擇崎嶇之路,此路會比較空閒。隨著平路車輛增加,開車時間增加,會有車輛轉移到崎路上去,不考慮舒服問題,達到平衡狀態時,兩路的通行時間相等。庇古教授認為平坦路上的司機,選擇道路開車,只考慮到自己的利益,沒有考慮對別人的影響,導致了相互堵塞的不良後果。要消除這種後果,可以對平坦道路上的行車抽一道“擁堵稅”,由於代價上升,會有部分司機棄平路去崎路。隨著司機的離去,平路的堵塞會減輕,空闊崎路也不會因來車增加而堵塞。這樣的話,就可以減少總體行車時間,增加社會整體福利。
後來,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奈特教授對此進行了反駁。他認為,若平路是私人投資建造的,建造者便可以收取一個費用,使部分行駛在平路上的車輛移動到崎路上去,同樣可以達到庇古教授提出的建議效果。奈特教授認為, 由於道路是公有的,私人收費困難,所以引起堵塞,堵車後果是缺乏私有產權制度引起的。
兩位前輩大師解決“外部效應”的辦法,一種主張政府抽稅,另一種主張建立私有產權,由私人採取行動。對照我們的現實問題,在北京與西藏兩地之間的通路中,京藏高速相當於平路,其他道路相當於崎路,由於平路的通行費用偏低,司機們紛紛選擇了平路,於是,出現了大規模堵車現象。
現行通車收費處於均衡價格之下,京藏高速道路資源的配置規則,實際上是價格機制與“先到先得”規則的混合。這與春節期間火車票價格被控制,乘車者除了付出車票價格,還得早早去排隊,加付時間代價一樣。公路也好,鐵路也罷,需求激增之際,價格被控制,不能準確反映供求變化,於是排隊規則便現身,以補充價格機制的不足,協同解決使用道路資源競爭問題。
排隊規則下,人們所付出的時間代價,對別人沒有半點好處,是一種分配性的行為,也是一種無謂浪費。如果提高價格,司機雖然多付了通行費用,但這些錢往往是為別人提供有效商品或者服務換來的,對別人有好處,是生產性的。這個意義上,靈活運用價格機制,調節春節期間火車票分配是種有效的資源配置方法;同樣,靈活採用價格機制,在需求激增時,提高公路通行費用,也可以減少社會資源的無謂損失與浪費。
為什麼景點的物品這麼貴
眾所周知,景點的物品往往比平常市場上貴。我們一家三口曾去寧波鳳凰山遊玩,成年門票120元一張。還沒進景點,門口有幾個小販向我們兜售東西,礦泉水2元一瓶,遊販敬告我們景區裡面賣6元一瓶;比紙還薄的雨衣1元一件,景區裡面賣3~5元一件,玩“激流勇進”專案用得到。景區裡面的快餐16元一份,兩葷一素,市場上的價格8元就足夠了。景點的東西為何這麼貴?
一個景區除了自然形成的山山水水與人造景點外,餘下來能用來設商店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