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4/4頁)
交通工具類:滄海一葉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誰更偉大:
莫扎特還是貝多芬?柴可夫斯基還是拉赫瑪尼諾夫?屠格涅夫還是契訶夫?勃拉姆斯還是舒曼?牛頓還是愛因斯坦?法拉第還是麥克斯韋?羅素還是維特根斯坦?李白還是杜甫?老子還是孔子……
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就喜歡追問歌德和席勒,誰更偉大?後來,隨著我漸漸成熟,便不再這樣提問了。對其中任何一個稍有不恭敬的地方,我都會不安的,覺得有罪。因為他們都是那樣的偉大。
世界不是非此即彼。世界是兩個同樣偉大側面的聯合和統一。缺一不可。
周:比較起來,莫扎特是電光火石的“靈感型”;貝多芬則屬於“勤奮型”。莫扎特的靈感從不枯竭,他的樂思如泉湧神奇般地從他筆下流淌出來,而貝多芬的樂思則來得很艱難。一部作品,他總是幾易其稿,即便是完成了,也要不斷地修訂、改寫。
貝多芬自己也談起過他的創作甘苦:“我們唯有透過艱苦和持久的勞作,人力才能創造出無愧於造物主和永恒大自然的藝術作品。”貝多芬每完成一部作品,字紙簍就要滿三回。他是撕了再寫,寫了再撕。
1828年2月14日,老年歌德是這樣談起莫扎特的:“音樂才能很可以出現最早,因為音樂完全是天生的,表達內心情感的,用不著從外界吸收多少營養或從生活中吸取多少經驗。不過像莫扎特那樣一種現象實在是個永遠也無法解釋的奇蹟。”
趙:其實貝多芬的音樂才能也出現得很早。少年貝多芬從12歲至14歲便創作了三首鋼琴奏鳴曲、兩首鋼琴迴旋曲和一部鋼琴協奏曲。另外還有其他許多作品。可見在音樂早熟方面貝多芬同莫扎特也是旗鼓相當的。
其實音樂創作同樣要從外界吸收豐富的營養和從生活中儘量吸取各方面的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