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人們將這種人文主義也稱為“世俗人文主義”。在各個主要的宗教中也有人文主義,在這裡一般人文主義與該宗教的信仰和傳統相結合。
也有的人文主義運動認為人有參加儀式和規則的需要並組織一定的團體來滿足人的這種需要。
在歐洲歷史和哲學史中,人文主義主要被用來描述14到16世紀間較中世紀比較先進的思想。一般來說今天曆史學家將這段時間裡文化和社會上的變化稱為文藝復興,而將教育上的變化運動稱為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這個詞實際上很晚才出現,它來自與拉丁文中的hs,古羅馬作家西塞羅就已經使用過這個詞了。德國啟蒙運動時代的哲學家將人類統稱為h1;t,當時的人文主義者稱他們自己為hsta。而hsm這個詞卻一直到18o8年才出現
14世紀義大利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後導致的思想和文化開放,成就了佛羅倫薩作為文藝復興祥地的美譽,這裡作為藝術之都、文藝聖地,誕生了許多偉大而富有傳奇色彩的先鋒人物,他們或以美輪美奐的繪畫揚名天下,或以字字珠璣的作品開山立祖,或以先鋒的哲學思想影響世人,或以新奇的科學現迎來嶄新時代,就這樣,人文主義開路、自然科學和藝術轟轟烈烈前行的古典文化復興開始了。
“萬王之王”的統治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在十字軍東征的歷史上,英諾森三世赫赫有名,因為第四次也是最大的一次東征就是由英諾森三世組織和動的。
在“收復聖地”和“保衛聖地”的口號下,剛剛上臺後不久的英諾森三世就組織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以便確立起教皇的世界權威。他命令各國所有的修道院和教會都要獻出其財產和收入的四十分之一支援東征,他自己本人捐出十分之一裝備船隻以圖遠征埃及。在他的策劃組織下,十字軍東征的參加者是法、德、意貴族,但實際起支配作用的卻是義大利的威尼斯商人。12o2年夏天,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隊伍彙集於威尼斯,在向埃及進的前夕,威尼斯總督以十字軍沒有充足兵員運費為由,勸十字軍攻打威尼斯的商業有力競爭者薩拉城,以戰利品來補償欠款。同年11月,十字軍攻陷了薩拉城,該城被洗劫一空。此時,十字軍乘拜佔廷帝國生內亂之機於12o4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無數藝術瑰寶毀於一旦。
英諾森三世對這次十字軍東征取得的成績非常讚賞,他說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上帝的奇蹟”。12o4年5月9日,十字軍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建立了“拉丁帝國”,英諾森三世在次年就委派紅衣主教來到那裡訓喻天主教的,尤越性。拉丁帝國向羅馬教皇稱臣納貢,東方教會服從教皇的統治。
13世紀初,敘利亞與巴勒斯坦的十字軍狀況日益惡化,奪回耶路撒冷的希望已經破滅,但是,歐洲開始流行12歲以下的無罪兒童才能將耶路撒冷解放的傳言。於是成群的孩子被集中在法蘭西、日耳曼各地。不少孩子被船長和商人偷偷運往巴勒斯坦,甚至被運往埃及賣作奴隸。1212年8月,在德國集中的2萬兒童抵達熱那亞,又到羅馬,當地主教和政府禁止他們出征,這些疲勞的孩子因為疾病和飢餓幾乎都倒在了路上。
這次“兒童十字軍”是一次荒誕的悲劇,但是英諾森三世卻振振有詞地說,“兒童應延期到成年以後再履約出徵”。
1216年,英諾森三世又積極籌備新的十字軍東征,但是同年的6月16日,這位自稱“萬王之王”的英諾森三世就在義大利中部的佩魯賈猝然而逝。英諾森三世將教皇的權力揮得淋漓盡致,歐洲是他的宗教世界,中亞有他的“天國王朝”,他在宗教歷史上的威嚴至今仍令人戰慄。十字軍東征雖然給很多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是也擴大了教皇的影響,大批歐洲人湧向東方,東方古老燦爛的文化促成了歐洲文明新的覺醒,為13世紀以後的文藝復興開闢了道路。
………【德魯伊】………
第一百六十章開篇出場的人物原型取材與德魯伊,除了暗黑破壞神還有龍之谷之類的遊戲之外,恐怕也沒有幾個人真正的知道德魯伊到底是什麼職業吧,說實話,我也不怎麼清楚,於是,找了這篇資料,掃掃盲啊!
德魯伊的英文原名為“druid”,這個詞可分為兩部分來理解:前半部和希臘文中的“drus”相關,而“drus”是橡樹的意思;後半部與印歐語系的詞尾“…wid”相似,這個詞尾的意思是去了解。而德魯伊教又以橡果為聖果,所以德魯伊名字的古意是熟悉橡樹之人。跟據愛爾蘭古代編年史,德魯伊教徒是這個國家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