剷除不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兒子,在很長時間內,她一直沒提起這件事,而是專講各種各樣誠實守信的故事。她等待著兒子的良心深處萌發出對自己錯誤行為的羞愧感。
這種策略是有效果的,列寧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很安靜,他的內心充滿掙扎。這天晚上,媽媽又開始講故事了。列寧突然大哭起來,傷心地告訴媽媽:“我撒了謊,姑媽家的花瓶是我打碎的。”最關鍵的時刻到了,媽媽耐心地勸慰他:“這沒什麼,勇於悔過就是好孩子。趕快給姑媽寫封信,向她承認錯誤,姑媽一定會原諒你的。”列寧給姑媽寫了一封信,姑媽原諒了他。
這件事情讓列寧感慨:“做誠實的人真好,心裡踏實,也不用有思想負擔。”
偉人也是從普通的小孩子長大的,父母的引導最關鍵。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謊話,通常是當面揭穿、嚴厲批評,“看我怎麼收拾你”成了家長的口頭禪。其實這句話有很不好的暗示,因為它強調了家長對這件事情的憤怒,最終起到的是恐嚇的作用,而沒有起到啟發、引導的作用,如此一來,孩子的意識中就會認為犯錯的後果就是捱打,孩子心裡想的是怎樣逃避懲罰,而不是決心不撒謊。
撒謊只是孩子壞習慣的一個表現,他們還可能欺負小朋友、不合群、偏食等,這種時候,家長千萬別說“看我怎麼收拾你”。
孩子犯錯,往往不是故意的,所以在動機上,他們是“無辜”的。如果家長過分責怪孩子的無心之錯,孩子就不會意識到故意犯錯和偶然犯錯之間的區別,他們只會盡一切可能去避免批評和懲罰,所以,孩子們就開始用一個謊言去遮掩另一個謊言,以至於達到了謊話張口就來的程度。
我並不主張家長把孩子的一切過錯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孩子必須學會為自己的錯誤埋單,只是在懲罰、批評他們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他們為什麼會受到懲罰,不是因為他們打碎了一個花瓶,而是因為他撒了謊、欺騙了親人。要讓他們明白,謊言的代價是得不到別人的信任,而我們生活中處處都是用信任建立起來的一張網,沒有人願意和不講信用、愛撒謊的人交往的。
人與人交流,重要的是方式問題。同樣的一個意思,用不同的話說出來就效果不一樣。我們常常在商場的試衣間裡面看到“小心試衣弄花了您的口紅”,其實是想說“別弄髒了新衣服”,但這樣的提示讓人看了,心裡面就舒服一些。誰不是希望心裡舒服,沒有思想包袱?家長對於說話的方式,要用心琢磨,既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意思,又不會給他留下心理陰影。
打你,是教育你
家為什麼會傷人?因為很多愛的表達是無效的,非但無效,還發生了嚴重的扭曲。比如暴力。在暴力中,孩子感受到的只是家長傳遞出來的權威,而不是愛意。家長應該明白,任何愛都要以對方的接受程度為標準,否則就是傷害。所以,不要說,“打你,是教育你”這樣的話,如果你認為這是為孩子好,那就大錯特錯了。
從日本旅遊回來的朋友說給我帶了禮物,不過要登門自取,有此等好事,趕緊火速前往。
“我來看看北海道的太陽有沒有把你曬白了,都說日本的風土人情好,你這個東北特產沒有給我們祖國人民丟了臉吧?”我開著玩笑,“談談觀後感。”
“別提了,為了給家鄉父老爭光,我可沒少吃苦。”他一臉苦笑。
“此話怎講?”
“到日本了,自然要感受一下茶道,我去見日語老師之前,自己先練習了一下日本人的坐姿、喝茶的禮儀。日本茶那個濃哇,就跟芝麻糊差不多,我長這麼大沒喝過那種茶,可也得咬牙堅持吞下去,有的裡面還有海苔,簡直……還有日本人的跪坐,我努力練習了好幾回,每次都覺得自己下肢已經癱瘓了,5分鐘就不行了。”看來,這朋友去了傳統的日本家庭,據說現在人家也改坐椅子了。當然,這些都是小問題,總體來說,他的旅遊還是很滿意的,回來以後,也向我們推廣吃生雞蛋了。
別人最喜歡的東西拿出來給我們,我們卻是捏鼻接受,一番美意成了別人的痛楚。
接著說這位朋友,膝下有一個上初中的兒子,爸爸旅遊回來,自然是眼巴巴地望著有什麼驚喜的禮物,拿出來之後也夠讓他“驚喜”的……一隻精裝的鋼筆,一個原裝的日本文曲星。兒子一臉失望,嘟噥著:“還不如去小區的超市給我買呢。”我也覺著,這爸爸好不容易出一趟門,帶回來這些東西中國多的是,真是不高明。
爸爸解釋道:“都說日本的東西精緻嘛,這兩樣也對你的學習有幫助。這文曲星裡面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