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理說,《王風》中似乎不應該出現《君子陽陽》這樣一種其樂融融、其樂陶陶的鏡頭。這樣一種現實,顯然與東周之風格格不入。在我看來,實則正是一種醉生夢死的寫照。
後世尤其是現代人都把這首《君子陽陽》讀成是一首情人相約出遊、載歌載舞的遊樂詩。他們認為,《毛詩序》所說的,“君子陽陽,閔周也,君子遭亂,相招為祿仕,全身遠害而已”的說法實在牽強,於是乾脆另起新說。
然而,通觀現代人對這首詩的解說,卻有諸多不通之處。如“君子陽陽”的“陽陽”,他們都解為“洋洋得意”,認為,“陽陽”通“洋洋”。其實,這種解釋更加牽強。“陽”字在古代通“佯”而不通“洋”,意為假裝。《詩經》中另有“洋洋”一詞。“洋”是盛多、廣大的意思。如《爾雅》注,“洋,溢也”。《衛風·碩人》有“河水洋洋”一句,《陳風·衡門》也有“泌之洋洋”,都是“盛大”之意,而沒有“洋洋得意”之解。 毛傳釋“陽陽”,意即“無所用心”之意。這種解釋似更合理。同樣,“君子陶陶”,也不是我們現代所說的“樂陶陶”之意,而恰恰和“陽陽”一樣,也是指無所用心。這裡面有一個詞義轉變在內,不能用我們現在的理解去套古人。
再如,他們把“左執簧,右招我由房”,譯作“左手拿笙簧,右手招我去遊逛”,顯然是不倫不類。“由房”為一種房中樂。毛傳:“由,用也。國君有房中之樂。”胡承珙《毛詩後箋》:“由房者,房中,對廟朝言之。人君燕息時所奏之樂,非廟朝之樂,故曰房中。”這首詩表達的是一種君子享受樂舞時的無所用心。
快樂有好幾種,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也快樂嗎?但是這種快樂是為君子所不恥的。孔子就是反對這一種快樂的。他認為,快樂應該出自內心,而不是來自聲色犬馬。君子,即居上位者當先知民間疾苦。而這首詩中的君子卻在大跳房中樂舞,顯然是違背了作為“君子”應有的道德規範。
《左傳》載,魯昭公元年,鄭國子產到晉國聘問,探視晉侯的病情,叔向問及晉侯之病當為何神所祟時,子產認為該病是“出入飲食哀樂之事也”,並說,“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於是乎節宣其氣”。就是說晉侯之病是違背了君子四時,在不該享樂的時候享樂,不該辦公的時候辦公,這就妨礙了哀樂之氣的宣洩。
晉侯只是一個例子,詩中的“君子”顯然也是這樣。不問民情,不關心國家大事,卻在一邊醉生夢死,這樣的“君子”不正是一種諷刺嗎?
“君子”一詞極有可能是周人的發明,所見甲骨卜辭和殷商舊典中均未發現君子一詞。但在西周人嘴裡,“君子”是經常聽到的。在周初文獻中,君子常與小人對舉,言其地位尊卑。在如今君子的含義中,仍有這層意思在。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多少帶有因地位、生活來源差別所導致的追求不同之意。戰國中期,孟子說,“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其所謂君子也偏重於勞心勞力的差別。
殷商崇神尚力,周人崇文尚德。相比殷商,周代的文化是一種“新文化”。“君子”一詞最初還有道德品行之義。上層貴族兼而有品德者,才是真正的君子。只有貴族身份而沒有品德者往往成了《詩經》所諷刺的“君子”。這是周人的等級觀念和尚德精神交匯的產物。我們還可發現,《詩經》中對君子的讚頌聲中,“德”字不絕於耳。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君子陽陽:轉型期間的君子(2)
到了春秋戰國之際,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失落,社會出現階層分化,一些貴族在戰爭中失去了原有的貴族身份,淪為平民;而一些平民,由於掌握了貴族的文化,逐漸上升為新的貴族,原有的君子觀念有所改變,而加上德觀念的不斷下移,對君子的含義,更加重了品德方面的內容。所謂“君子比德於玉”(《禮記》),玉成了君子修養、磨鍊的象徵,也就是正如玉是透過對石的磨鍊而成一樣,君子更需要後天的修養。
這種對君子要求後天的修養,又是先秦時期人文精神的一種體現,也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因為它逐漸擺脫了原有的以出身和血統來衡斷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的觀念。
《君子陽陽》中的“君子”正是處於這一轉型時期,由於貴族地位的失落,而導致人心的混亂,食其祿而不理其事,在樂舞聲中麻醉自己,追求那種感官的刺激和享受。這種“君子”已經遠離了周人心目中原有的道德審美規範。
真正的君子,也就如《詩經》中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