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仍舊在商紂的殘暴統治之中受苦?
《毛詩序》也是這麼點化詩的主旨的,“文王之化行乎汝墳之國,婦人能閔其君子,猶勉之以正也”。然而,後人偏偏不信前人,非得把《詩經》的現場剝離乾淨。說什麼詩人寫的是丈夫行役在外,把家裡的重活都交給了妻子,意在描寫勞動人民的生活是這樣艱苦,諷刺統治者壓榨勞動人民。
如果說這樣讀,是中了階級鬥爭之流毒,情有可原的話,那麼,一種走向另一個極端的讀法,特別是當代一些解詩者的一種新讀法,則顯然覺得滑稽好笑了。
這種讀法始於清代學者方玉潤。他在《詩經原始》一書中就明確把“二南”(周南、召南)稱之為“房中樂”。此後不少學者都從其說。
如果說這裡還只是著眼於樂的一面的話,那麼當代則更有人考證《汝墳》就是一首房事詩了。之所以被一些人理解為房中樂,關鍵在於對本詩的“魴魚赬尾,王室如燬。雖則如燬,父母孔邇”理解上發生了偏差。
首先要解釋一下魴是什麼東西。魴,方也;鯿,扁也;其狀方,其身扁也。魴魚處處有之,漢沔尤多。小頭縮項,穹脊闊腹,扁身細鱗,其色青白。腹內有肪,味最腴美,其性宜活水。故《陳風·衡門》雲“豈其食魚,必河之魴”,俚語云“伊洛鯉魴,美如牛羊”。又有一種火燒鯿,頭尾俱似魴,而脊骨更隆,上有赤鬣連尾,如蝙蝠之翼,黑質赤章,色如煙燻,故名。其大有至二三十斤者。《毛傳》:“赬,赤也,魚勞則尾赤。”
也正是魴魚的尾巴出現了問題。魴魚的尾巴為什麼會變紅呢?一種理解是上面毛傳所說的,認為是普通的青白魴勞累後,尾巴就變紅了。另一種理解則是有近代科學的根據的。他們認為,魴魚尾巴變紅是因為勞累的緣故,這其實只是古人的臆測之詞,不足取信。近代科學表明,魴魚尾紅是魴發情時的正常表現。
由此“啟發”了現代解《詩》者的新思維,據此他們認為,這句詩是以魚喻人,形容“未見君子”的妻子的性“飢”渴。還有甚者,不知出於何種依據,認為“調飢”,即“朝機”,在先秦時代往往表示男歡女愛的隱喻。飢字本來也可解為“性的渴望”,暗示女子願與男子歡愛的訊號。“王”者大也,“毀”者火也,慾火焚身,委實難以自控,但顧慮到父母就在近旁,不好在父母面前淫樂。一首《汝墳》就這樣成了先秦的一首性愛詩、房中樂了。
汝墳:房中樂還是夫妻愛(2)
那麼這首《汝墳》到底是夫妻之間情到深處不言愛還是赤裸裸的房中樂呢?首先,我們不妨反問一下,雖則科學表明魴魚尾部變紅是發情的表徵,然而,三千年前的先民就知道魴發情時尾巴會變紅嗎?這顯然是隨著科學認識的深入才有可能的。而要喻男女之間慾火燃燒,渴望求歡的意象很多,如貓或狗的發情似更常見,更形象生動,何必一定要用魚來作比喻呢?
其次,我們再看看孔老夫子的看法。《詩經》據說經過了孔老先生的“刪詩”,而且又是他行詩教的首要教材。果如人們所說的,《汝墳》是一首性愛詩、房中樂的話,首先要過的便是孔老夫子的刀筆關。而《論語·陽貨》篇中說:“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這是說一個人如不讀《詩經》中《國風》首二篇(《關雎》、《鵲巢》),就好比面對著牆壁而站著,一無所見寸步難行!孔子是說為此詩者思想純正,即“思無邪”,讀《詩經》不可不讀“二南”。這就排除了“二南”是房中樂的說法。
再說,就算《汝墳》這首“房中樂”、“性愛詩”過了孔子這一關,又如何能夠逃得掉被朱熹揪出來當作“淫詩”示眾的命運呢?
追溯人類倫理道德的起源,是古人對陰陽關係的認識,並與天地、夫婦等聯絡起來。《中庸》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周易·繫辭》也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大自然的陰陽交感變化,形成了一切動物的陰陽性別。由於兩性的吸引而產生了愛心,由於愛心的發展,而形成了倫理道德,才有了仁義、道德、禮制、法規的條理章則標準。孔子就把天地生育萬物的自然規律稱之為“仁”。“仁,親也,從二人。”可見,夫婦相親相愛之道,就是仁的起源。孔老先生把大自然孳生萬物、世代相傳的道理,稱之為“孝”。“孝,從子老聲;子承老也。”可見,子女承繼父母世代相傳不斷就是“孝”。明白了這樣一個起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