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中心地段,外地來的採購絲綢的人都住在那個旅館裡。他們來此進行原料供應和收購產品,漸漸這個旅館擠不下了,於是有居民悄悄將自己的房子出租,雖說很便宜,但當時也算不薄的一筆收入。”在盛澤的一家民營三星級賓館裡,老闆這樣說,他當年就是靠出租自家的房子起步的,現在已經有三家旅館和酒店,固定資本超過3000萬元,每年收入穩定在幾百萬元。
我對盛澤的印象是在80年代中期開始的,那時在北京工作就聽說老家有個“東方絲綢市場”,而且常在報刊廣播中聽到其名。“盛澤辦起東方絲綢市場,首先要給當時的縣長於廣洲記頭功。”一位早期參與建設盛澤絲綢市場的老同志向我介紹說,進入上世紀80年代初,蘇州地區的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吳江特別是盛澤一帶的民間絲綢業又呈“處處機聲響”的局面,但銷售方面仍處在低階的“旅館交易”,即有人將貨送到“中心旅館”,住在那裡的外地人將貨收購或把原料運來在此賣給當地人而已,因為這種交易在當時還常被誤認為是“投機倒把”而打壓,故始終沒成大氣候。可“野火”已經燃起,誰人皆難抵擋。加之溫州人的小商品市場和常熟等地的車站服裝市場的產生,讓吳江人感到了自己的落後。
“應該充分發揮本地傳統工業優勢,把盛澤辦成全國重要的絲綢集散地!”這話是縣長於廣洲在一次幹部大會上喊出來的。盛澤人聽了高興啊,摩拳擦掌地喊著:“幹!”
這一個“幹”字,竟然“幹”出了中國最大的絲織品市場,也使昔日的“絲綢之都”再現光芒。
“既然要做市場,就得挑塊好地方、挑個大地方。於是縣上和鎮裡的同志跑遍了鎮區的四面八方,最後選定了鎮北的一片荒地來籌備建絲綢市場。這個地方原來叫北白漾,是個湖地。70年代圍湖墾地成為種稻的低窪水田。整個盛澤鎮區又因為像一根秤,兩端掛著南北白漾,聯結兩漾的正好是一條穿越鎮心的市河,那河上有七座橋,恰似秤桿上的秤星。南白漾是小湖,猶如這把秤桿的秤砣;北白漾大,所以百姓稱它是秤盤。我們的市場就建在這個秤盤裡……”老同志很幽默地向我介紹,“1986年10月初建這個‘東方絲綢市場’時的第一期面積只有8000平方米,約200來家商戶入駐,而且多數是鄉鎮企業,少數個體商戶又是外地人佔了多數。但就是這麼一個絲綢市場一出世就威震四方,不到三個月,市場就被擠得水洩不通,不得不重新考慮擴大……”
這是吳江人和盛澤人都沒有料到的,因為當時連以辦小商品市場而出名的溫州人都對“東方絲綢市場”刮目相看。
“……來到這裡,看到的是一片興旺、繁榮景象,只見佔地近萬平方米的‘絲綢方城’,四周是一百多家商店,中間是近三百個個體經營的各種成衣服裝攤,到處掛著五彩繽紛的被面、圍巾、領帶和衣服,真是琳琅滿目,五顏六色,應有盡有,美不勝收。場內國營、集體、個體經濟並存,批發零售兼營、以批發為主,經營品種以絲綢為主,兼營化纖、針織、服裝、工藝品、小百貨等兩千餘花色品種。它既是一個服務型交易所,也是一個大型商品展覽館,吸引了各地顧客,天南海北,遍及全國,還有慕名而來的外商……”這是一篇《溫州日報》記者在東方絲綢市場開辦三個月時寫的一篇現場報道,文字間洋溢著無限嚮往和讚美之辭。 。 想看書來
第21章吳江的金木水火土(12)
吳江的同志私下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欲將吳江經濟搞上去,盛澤的事做好了等於完成了一半。”
此話是有道理的,因為吳江的工業和經濟過去一直是以紡織為第一產業的,而盛澤是吳江紡織業中的龍頭。盛澤旺,則吳江旺。吳江的領導者深明此理,因此他們在抓東方絲綢市場一開始就非常有遠見:
一是招商上,宏觀引導與必要的行政干預相結合,對生產企業的進場經營,既作全面發動,堅持自願,又規定任務,特別是鄉鎮企業和個體戶,儘量爭取勸其進場,同時還從杭州一個市場上動員了吳江籍商戶回到盛澤市場經商。
二是資金上,借貸與自籌相結合,國家沒投一分錢給東方絲綢市場,靠的就是社會力量。
三是建設規劃上從長遠計議,又注意配套設施和主體工程同步進行的構架,使得市場在快速發展中始終保持了相對的完美與穩定。而最關鍵的是吳江人對辦市場的宗旨明確,他們確定的“招攬商貿,薈萃資訊,搞活流通,服務城鄉,立足本縣,面向全國”的定位從一開始就十分明確。
“買了爆竹讓別人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