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首先是發展合作事業的言論。 他是從經濟建設中資本的缺乏談起的:
“經濟建設的任務是要完成現代化的生產,生產的要素中間,資本是很重要的一項。我們只有方針和辦法,而沒有資本,經濟建設是絕對不會成功的。談到資本一項,本省卻是公私兩面的財力均屬有限。就私人方面講,本省的人民,從無大資本家,幾乎都是大貧。從公家方面講,省庫財力極屬有限,維持現有之經濟事業,都感困難。至於省銀行資本僅三百五十萬元,因物價高漲,幣價低落之故,此區區之數,已無補於本省之經濟事業。故資本一項,在本省經濟建設工作上實成為較難解決之問題。或許有人要說,……無錢儘可向這兩行 借貸,怎麼還說無資本呢?雖然這兩行都可以借貸,可是他們的力量,也非常有限,杯水車薪,也無大裨益於本省的經濟建設。所以資本問題,確為本省經濟建設上的一個難題。一方面必須建設,一方面缺乏資本,究竟如何衝破這個難關呢?”
對於資本缺乏這一經濟建設中的瓶頸如何解決的問題,祖父思考的結果是,必須發展合作事業:
“目前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發展合作事業,集腋成裘;二是歡迎外資,加以保障。這樣辦,才可以解決資本缺乏的問題,使本省的經濟建設順利進行。所以發展合作、保障投資,竟成了本省經濟建設的前奏。”
關於發展合作事業,他說:
“合作是解決本省經濟建設資本缺乏問題的方法之一,同時也是歐美各國曾經實行有效的方法。合作社的辦法,就是無論農人、工人,或其他有志從事經濟事業的人,若是缺乏資金,便可約集社員,集合若干股款,依照一定手續,便可向公家借一筆款來作業務資本。”
祖父在這裡設想的,實際上是信用合作組織。對於農民而言,這種合作社的好處,他歸納了兩點,一是避免賤價預賣,二是避免吃高利貸之苦:
名譽社員(2)
“沒有合作社的時候,農人要經營經濟事業,無從向公家借款,便只好預賣農產品,在未登場時,就賤價出售。想不賣,卻在需錢之急;想賣,卻嫌價格低廉,賣與不賣之間,腸回百轉,絞盡腦汁,進退無路,結果還是隻好忍痛賣去。……或許大家要說,無合作社可以貸款,儘可以向當地有錢人告貸,何必一定要賤價預賣新絲、新谷,農人之愚真是愚不可及。然而細加研究,農民卻不愚,或許還可以說他很智。因為鄉間有錢的人幾乎非土即劣,至少也可以說土劣佔多數,向他們借款,不僅要逼著吃高利貸之苦,而且借款之前要送禮,要殷勤招待,借款之後不能按期付還本利,又要受罵受氣,或甚至要捱打。所以他們不如忍痛賤價預賣新絲、新谷,還來得乾脆些。若是有了合作社,他們無路就會變成有路,無錢也會變成有錢,既不會賤價預賣新絲、新谷,也不會逼著咬緊牙關,去吃高利貸的痛苦。”
對於要從事工業活動的人,他認為合作社同樣是有好處的:
“同樣的道理,要從事紡紗織布、洗毛製革、磨麥煉油、興辦電力,開發礦產等等工業的人,依然可以組織合作社向公家貸款。這樣一來,工業資本的問題,獲得相當解決,工業生產,也可以如雨後春筍一樣發展起來,本省經濟建設又算成功了一部分。”
由於“認定發展合作事業是本省經濟建設的前奏”,因此祖父主政西康之後,於1938年成立了西康省農村合作委員會,1940年經擴大和充實,改成西康省合作事業管理處。他在上個世紀40年代初期設想,全省的合作事業要沿著兩條路線去走:“一條路是在農業方面,儘量去發展鄉鎮保合作社,務期達到‘一保一社,一戶一社員’;一條路是在工業方面,儘量去發展各業生產合作,務期達到工業生產之繁榮。”
所謂“發展鄉鎮保合作社”,就是要在鄉鎮及之下發展不同層次的合作社;所謂“一保一社”,按今日的層級建制來說,類似於每個行政村建一個合作社。
當然,祖父所極力鼓吹的那種不改變土地和工業資本的私有產權、以信用為基礎合作社,雖然和新中國建立後的初期在某些地方出現的合作社有相似之處,但和後來搞的在土地公有基礎上直接組織農民生產的“合作化”和“公社化”卻有很大區別。不過,他既有農村合作社的思想基礎,又懂得共產黨有關公有制的理論和實踐,要理解上個世紀50年代的“公社化運動”,應該並不困難。
行筆至此,順便插進一段合作社之外的話題。前面說到,祖父在考慮西康經濟建設中的資金缺乏問題的解決路徑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