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頁)
標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廣延博學與熱心的教員,是蔡元培在北大實行革故鼎新、造成良好學術空氣的一項重要措施。而實施這項措施的方針或指導思想,是“相容幷包主義”,這是蔡元培在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教育主張。蔡元培不止一次地強調,他辦大學的指導思想,是“仿世界各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相容幷包主義”。
“相容幷包”的思想,體現在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各個方面。
首先,在大學的知識學術內容上,相容幷包就是要廣採博收,囊括大典,吸收古今中外各種學術思想文化成果。蔡元培常說:“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大學是包容各種學問的機關”。他反對宗派習氣,門戶之見,墨守成規,抱殘守缺,持一孔之見,守一家之言;而主張對中西文化兼收幷蓄,融匯貫通,對新舊文化也要博採眾長,發揚光大。正是基於這種原則,蔡元培讓北大英語系另外開設法、德、俄及世界語等課程,物理系開設以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學講課材料為主的近代物理,中國文學方面增加詞、曲、小說史等課程,中國史學增加西洋史的課程並改為史學系等,以至增加音樂、美術、繪畫、武術方面的活動,更允許李大釗進行關於社會主義學說的研究和教學,等等。這些都是相容幷包思想觀照之下的產物。
相容幷包體現在引進人才方面,就是不拘一格。廣延人才,網羅眾家,只要是“積學與熱心”並有真才實學的人,蔡元培都想方設法地延攬,從而使北大的教員隊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文科方面,既集中了一批新文化運動的猛將,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沈尹默、吳虞、周作人等,又有一些政治上保守而舊學根底深厚的學者,如黃侃、劉師培、黃節、辜鴻銘、崔適、陳漢章、屠寄等。此外,文科方面還集中了一些學有專長的新老學者,如馬敘倫、馬裕藻、朱希祖、陳大齊、陳介石、陳垣、孟森、杜國庠、馬衡、吳梅、章士釗、劉文典、許季上、肖友梅、徐悲鴻、陳寅恪、楊昌濟、康心孚、吳承仕、沈兼士、梁漱溟、燕樹棠等;法科方面有國內聞名的法學專家馬寅初、陶孟和、高一涵、陳啟修、黃右昌、周覽、王寵惠、張耀曾、羅文幹、康寶忠等;理科方面的知名教授有李四光、顏任光、何傑、翁文灝、鍾觀光、李書華、夏元磲、秦汾、王仁鋪、丁文江、俞同奎、何肓傑、胡濬濟、馮祖荀、溫宗禹、任鴻雋、王尚濟、孫雲鑄、郭世綰、陳世璋、張大椿及外籍教授葛利普等。這時的北京大學,可謂人才濟濟,名家薈萃,國內無二。
對於延攬人才,蔡元培真是不拘一格。如當年的梁漱溟,年僅24歲,既沒出國鍍過金,也無國內大學文憑,但勤奮好學,能有創見,於是蔡元培也把他請來做北大講師。梁漱溟每提及此,總是強調自己是當時北京大學內得到培養的一個人。梁當時和學生年齡差不多,許多學生還比他大幾歲,如後來成為著名學者的馮友蘭、顧頡剛、孫本文、朱謙之等人。更有一些梁漱溟少年時的朋友,如雷國能、張申府,那時也在北大求學。由於蔡元培聘任得人,不拘資格,使大批年輕有為的人到北大任教。據1918年初統計,全校有教授90人,從可統計到的其中76個人的年齡看,35歲以下者43人,佔,50歲以上者僅有6人,佔。全校教授平均年齡30多歲,最年輕的文科新聞學教授徐寶璜,年僅25歲,劉半農、胡適,也僅二十七八歲。而這時北大本科生的平均年齡在24歲左右。這些年輕教師給北大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朝氣。
4。“相容幷包”,有容乃大(2)
蔡元培認為人才難得,擇才要從大處著眼,“對於教員,以學詣為主”。正像前述對待陳獨秀一樣,對於個別私行失檢的人,只要不荒廢功課和“不誘學生而與之墮落”,也不求全責備,但對於那些不學無術、德行又差者,則決不姑息遷就,不論資歷不論中外,一律辭退。1919年前後,北大就解聘了好幾個學問雖高而生活糜爛的教授,如當時北大有一品行不端的自號為“深豔團”團長的年輕英文教員徐佩銑,就被解聘掉了。另一些由外國使館介紹過來的不稱職的教員,也被蔡元培解聘。個別英藉教員胡攪蠻纏,先是要求續聘,被拒絕,繼而又想敲詐兩年薪俸,仍被拒絕,最後動用英國公使朱爾典威脅蔡元培:“我看你蔡元培還能做幾天校長?”蔡元培一笑置之。另一法國教員竟要和蔡元培對薄公堂,蔡請王寵惠出庭,大獲全勝,於是洋人不得不口服心服。
蔡元培的相容幷包思想更重要地還體現在對待各種學術文化思想方面,即思想自由、學術自由,這是他相容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