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修辭立其誠”,就是說言談舉止方面,做人要誠懇,這是居業的條件,無論做任何事業,做官也好,做工程師也好,乃至當清道夫也好,講話要得體,風格很夠,本位站得住,這就是修業,這是孔子對進德修業的解釋。
這還不算,下面他繼續發揮:“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這可難了,這也是精義所在。這裡是說,人最高的智慧要做到對自己、對人、對事,知道機會到了,要把握機會,應該做的就做。看歷史就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幾個人變法,第一個是春秋時的商鞅變法,還有一個是宋代的王安石變法。秦以前原來是公田制度,商鞅變法,一變而為私有財產制,結果商鞅自己弄到被五馬分屍。但是他的辦法好不好呢?好得很,自商鞅變法,秦漢以後,因為私有財產制,產生了最古老的私有思想,社會繁榮富足。到了宋朝王安石,也想走變法的路子,最後又失敗了。但王安石的所謂新法到底好不好呢?後世評論他是了不起的大政治家,但他不能“知至至之”,那個時代的趨勢還沒有到,他雖有高度的思想,高度的辦法,可是沒有用處,所以要“知至至之”,時機到了便做,則剛剛好,就可與幾也。什麼是“幾”?就是知機,未卜先知,就是知這個幾?等於看電視,手剛搭上開關,在即開未開之間,那一剎那就是幾,要有這樣恰到毫顛的高度智慧,看準了,時間到了,應該做就做,對了便可改變歷史。“知終終之”,就是看見這件事,應該下臺的,就“下次再見,謝謝!”立即下臺,永遠留一個非常好的印象在那裡。但這個修養很難做到的,孔子、老子都是這個思想。老子說的“功成、名遂、身退”,就是知終終之。但“知終”的“知”很難,如懂了這個道理則“居上位而不驕”,雖然坐在最上的位置,也不覺得有什麼可驕傲的,這如同上樓下樓一樣,沒有永遠在樓上不下來的;那麼在下位也無憂,因為時代不屬於自己的,所以人生隨時隨地要了解自己。所謂乾乾因其時而惕,要認識自己,時間機會屬於自己就玩一下,要知道玩得好,下來也舒服,這樣縱或有危險,但不至出毛病。從這裡就看到孔子的思想就是一個“我”,人生如何去安排我,每一個人把自己的自我安排對了,整個大我也安排對了,有許多事往往是因為這個“我”安排得不好,把整個事情砸爛了。
第七部分
山中的宰相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
進退無恆,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易經》講了半天講到極點,只教你把握一個時間、空間,時間不屬於自己,任你怎樣努力,也沒有用;時間到後來被變作運氣,運不來,輪不到那個時間,再轉亦沒有用。但是要注意,看歷史就知道,有些人時間到了自己的前面,卻不讓時間輕輕溜過去了。但“或躍在淵,無咎。”這句九四爻的爻辭說的是什麼呢?前面說過,這句爻辭的“或”字,等於一個人站在門中間,一腳在裡一腳在外,進出都可以,所以孔子這裡說“上下無常,非為邪也”。要上去或要下來都可以,但並不是滑頭,當然滑頭也可以做到這樣,這中間就在各人的內心了。再進一步解說,一個人處世,或者進一步,或者退一步,也沒有辦法固定,但是始終不是為個人,只為社會,為國家,要有貢獻,並不是滑頭,但為什麼要這樣?因為這樣站在中間,是等待時機,所以這是無咎的。當然人生做到第四爻,那是最舒服的。歷史上有些人可以做到這樣,舉例來說,道家所標榜南北朝時候的陶弘景,有名的所謂山中宰相,南北朝幾個皇帝,大事都要請教他,但他永遠不出來,不做誰的官。像這一類人,所謂上下無常,進退無恆的人,中國歷史上蠻多,可是他的情感,對於社會、國家的貢獻,並沒有忘記,並不是專門為私。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
“九三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
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平天者親
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九二爻說“利見大人”,現在九五爻也說“利見大人”,這到底說什麼呢?是很妙的,而孔子的解釋也炒得很,這也看出他老人家的“上下無常,進退無恆”也蠻滑的。有人寫文章受他這一段的影響很大,那就是司馬遷。試翻開《伯夷列傳》看,司馬遷整個的思想路線,都是走的這一段路,他對人生的評價,也是走這一段路。這一段很妙